农业部总经济师朱秀岩在行走式节水灌溉抗旱保春播现场会上的讲话

农业部总经济师朱秀岩在行走式节水灌溉抗旱保春播现场会上的讲话

日期: 2004-04-17  来源:吉林省农机管理总站


大力推广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 促进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夺取春播生产和粮食生产的全面胜利


同志们:
  这次现场会是按照回良玉副总理的批示要求召开的。去年5月,回良玉副总理对中国农业大学鄂卓茂教授关于进一步推广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的来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农业部“可总结吉林的经验予以推广,或在吉林省召开示范推广现场会议。节水播种、抗旱保苗对 ‘三北地区’和多旱地域的农业生产至关重要”。我部对此高度重视,杜青林部长、刘坚副部长和张宝文副部长都相继作了批示,要求抓好落实工作。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落实回总理和杜部长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吉林经验,推广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促进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推动北方地区春播生产。这次会议既是我部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一项标志性活动,也是农业科技之春的重要内容。
  上午,大家参观了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行走式节水灌溉和机械化耕整地、抗旱播种作业现场,下午,吉林省乾安县、辽宁省阜新县、甘肃省定西县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西省农业厅还要做典型发言,刚才松原市委杨绍明书记、吉林省杨庆才副省长分别作了讲话,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近几年吉林省在抗旱保春播中的做法,使我们深受启发。这次会议在吉林省政府、省农委,松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现场精彩、典型丰富、组织得力、效果明显。在此,我代表农业部和全体与会代表,向吉林省政府、省农委、省农机局,松原市委、市政府以及乾安县委、县政府,前郭县委、县政府等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着重讲三点意见。
  一、当前粮食生产及春耕生产形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实施,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我国粮食生产有了大幅度增长,从1978年到1996年,粮食产量连续攀登了四个台阶,并一直保持到1999年1万亿斤的水平。我国的粮食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自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减产,出现了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和人均占有量“四个下降”。与此同时,粮食库存逐年减少,粮食需求逐年上升,供需矛盾加大。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去年下半年至今,连续召开了几次会议,专题研究粮食生产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我部把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今年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了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5亿亩,粮食总产力争达到9100亿斤的目标,并加大了工作力度,采取了多项工作措施,全力推进。目前从各地春耕备耕来看,初见成效。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提高。各地反映,去年秋季以来,粮食价格回升。据我部3月份实地调查了解,内蒙古玉米每斤0.46~0.4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近1毛钱;河南每斤小麦出售价格0.65~0.68元,比上年同期上涨了0.15元。在市场价格上涨和扶持粮食发展政策的刺激下,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回升,购买种子、化肥等农资动手早,行动快。如黑龙江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抢包土地、争相参加农技培训和争购农机具的“三个热潮”。
  (二)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氛围已经形成。去年国务院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以来,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河南时发表重要讲话以后,加上粮价上涨,发展粮食生产的氛围迅速变化。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加强“三农”工作、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特别是3月23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更果断、更直接、更有力的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为当前的春耕生产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各地对农业和粮食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看法进一步统一,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出现了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专题研究粮食和农业问题的好局面。各涉农部门密切配合,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已经形成了重视、关心、支持粮食生产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粮食播种面积开始恢复。在政策和市场等各方面拉动下,去年全国秋冬种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下滑的势头得到了很好遏制,全年粮食播种计划呈现由降变增的好趋势。
  (四)备耕春耕基础好,进展顺利。一是各地春耕备耕工作动手早、行动快,春耕生产基础好。目前,种子、农药、农膜等农资货源充足,化肥供应基本平衡,没有农民买不到农用物资的反映。农田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江苏、安徽、山东等去年遭受洪涝灾害的地区,利用冬闲季节大搞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越冬作物苗情转化较快。由于去年秋冬种播期偏晚,气候不好,小麦生长量不足,冬前苗情总体较差。但随着气温升高,各地加强了春季田间管理,促使越冬作物苗情较快转化升级,返青苗情普遍好于冬前和上年同期,尤其是冬小麦扭转了冬前苗情差于上年同期的被动局面,一类苗占总播种面积的36.3%,比上年同期增1.4个百分点,比冬前增5.9个百分点。三是部分地区春耕墒情基础较好。由于去年秋季东北、华北降雨面较大,土壤底墒普遍较好。南方地区前期降水少、旱情重,但最近旱情有一定缓解。
  (五)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大。各地大力开展“科技人员下乡”和“科普之冬”、“科普之春”等活动,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农业技术干部和专家深入基层办培训班,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如山西省农业厅组织100多名专家现场给农民解答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向农民赠送价值3万元的科技书籍。湖南、山东等省积极开展“万名科技人员下乡”活动,具体指导农民解决春耕备耕和麦田管理中遇到的困难。
  但是,在看到今年春耕生产许多有利条件,形势好转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政策落实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目前,有些地区对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实化、细化、具体化,缺乏可操作的具体办法,并且大多还停留在政府的公文中。二是夺取夏粮丰收难度很大。从面积上看,夏粮播种面积仍是减少的。从病虫害发生情况看,今年小麦条锈病、纹枯病等病虫害发生早、蔓延快,预计全国仍是一个偏重发生的年份。从气候情况看,抗旱保春耕任务相当艰巨。南方部分地区去年遭受了秋冬连旱,北方部分地区旱情有所发展,夏粮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三是化肥等生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据了解,随着春耕生产的临近,化肥、农用柴油等价格都大幅度上升。如农用柴油目前已达到4000元/吨以上,比去年同期上涨300元左右,使政策效力大打折扣。四是乱占耕地现象比较严重。近年来,一些地方违反《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挖塘养鱼等,使基本农田面积不断减少,严重削弱了粮食生产能力。
  这些都表明,对今年的粮食生产,特别是春耕生产,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也决不能掉以轻心。农业系统各部门,一定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细化、实化、量化各种具体措施,并努力贯彻落实。
  二、大力推广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促进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为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做出积极贡献
  全力打好今年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战役,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各方面问题,解决一些突出制约因素。其中,很关键的问题就是水的问题。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农业的命脉。而解决水的问题,必须立足我国国情,了解和分析现状,从实际出发,趋利避害,开源节流。
  (一)干旱缺水已经成为制约北方地区粮食生产的突出因素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全国每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在世界各国排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也是一个农业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全国干旱缺水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72%,亩均耕地水资源占有量14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不仅如此,我国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过分集中,且时空分布不均,使得降雨与作物需水时间不同步,导致常年干旱和季节性干旱严重。全国大部分地区每年汛期都集中在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其中约有2/3是洪水径流量。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81%,而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35%;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65%,水资源仅占全国水资源的19%。目前,在我国18.5亿亩耕地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7.5亿亩,旱地面积约11亿亩,有效灌溉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38%。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旱情持续加重,年均受旱面积达4亿亩左右,旱灾造成的损失超过各种灾害总损失的60%,每年因旱灾造成的农作物损失约300亿斤以上。旱灾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中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二)走中国特色的旱作节水农业道路
  面对这种水资源紧缺,分布又不均匀,旱灾频发的现状,要求我们既要重视灌溉农业的发展,又要高度重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占我国一半以上耕地面积的广大旱作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增产潜力。一是旱区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据对我国北方旱区16个省份的初步统计,这一区域人均资源量占有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中,人均耕地1.8亩,人均草地6.3亩,人均果园0.15亩,人均林地3.3亩,分别是全国的134%、156%、153%和115%。全国85%以上的后备土地资源也集中在这里。而且土层深厚、土壤质地适中、通透性好,潜力大。二是旱区是我国最具开发潜力的农业生产基地。我国粮食主产区大部分集中于北方旱区。据统计,北方旱农区是我国粮棉油豆产量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我国46%的粮食、61%的棉花、72%的大豆、46%的油料,产自北方旱作地区。林果业、畜牧业及名优特新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和发展速度,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旱区的光热资源配置优势明显。日照时数多,光合有效辐射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农作物干物质的积累。日照百分率多在60%~70%,为全国最高区。在作物生长旺盛的夏季,气温都高于同纬度的西欧和北美各地。另外,纬度适中,从亚热带到温带,农产品物种资源丰富,品质好。因此,做好旱作农业这篇大文章,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旱作节水农业之路,不仅对当前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乃至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将具有重大意义。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节水型社会,发展节水农业的目标。我部也把切实做好节水农业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近年来,多次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和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问题,并组织力量编制了《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配合国家计委编制了《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规划纲要及近期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已建设200多个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县,通过农艺、农机、生物、工程等综合措施的应用,完成了一批以坡改梯生土熟化农田工程、集雨节水补灌等为重点的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旱区农业基本条件,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各地农业部门从我国国情出发,以提高灌溉水和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利用效益为中心,以增强农业节水抗旱综合能力为重点,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实际,针对不同类型区域、不同作物、不同土壤,因地制宜地推广多种形式旱作节水高效农业技术和配套措施,初步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旱作节水农业道路,探索出了保水蓄水、设施灌溉节水、耕作栽培节水、生物节水、化学节水等一整套成功实用的技术模式,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出了一批好的典型。
  例如,以深松深耕和秸秆还田、增施绿肥、农家肥为核心,进行地力培肥建设;以普及配方施肥和以肥调水技术为重点,进行施肥结构调整和施肥制度改革,促进了旱区耕地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稳定。以“坡改梯”和“集雨补灌工程”为主要形式,推广普及山地抗旱高效生产技术,使干旱山区的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以抗旱良种普及和垄沟种植、地膜覆盖等抗旱栽培技术为重点,推行高效旱作种植制度的改革,实现了对光热水土资源配置的合理利用,大大提高了旱地粮食产量和产出效益。以深耕深松、耙耱镇压、蓄水保墒、保护性耕作,以及行走式节水补灌等机械化技术为主,大力推广地下水库建设和抗旱节灌技术,使“伏雨秋用”、“秋雨春用”成为可能,实现了降水的跨季节使用,降低了农业生产对灌溉水的依赖程度,为各种高效旱作栽培技术的应用打下了基础,尤其是行走式节水补灌技术的开发普及,为抵御春旱,适时播种保全苗提供了有力武器。
  各地经验表明,上述先进适用旱作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旱区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农田用水效益提高30%以上,每亩每毫米降水产出水平提高了0.2公斤,非常值得各地认真总结,进一步加强科研开发和组装集成,逐步探索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三)大力推广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
  近些年,我国旱作农业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即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我国北方地区春旱逐年加剧,如吉林省1999年春旱面积3000万亩,2000年3800万亩,2001年2798万亩,2002年2950万亩,2003年达到3200万亩。而这时恰恰是播种关键时期,往往导致播期推迟,个别地区甚至根本无法播种,特别是从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吉林的白城、松原,内蒙的通辽、赤峰,辽宁的西部,河北的承德、张家口,山西的雁北,到陕北和甘肃定西等长城沿线区域,因长年不同程度的春旱,出苗率和保苗率都很低,严重的甚至造成绝苗绝产。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卡脖子旱”。
  针对这种情况,从1996年开始,遵照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我部组织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和有关省(区)农机管理局,开展了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与机具试验示范工作,先后研制了包括坐水(覆膜)播种机和苗期使用的卷管式喷灌机在内的10余种200多台机具,在北方12个省(区)的19个县,进行了试验示范,示范面积达5万多亩。试验示范结果显示,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对解决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春旱期间播种出苗问题作用十分明显。一般亩施水量为1~4吨,可比人工播种亩节水50%,比漫灌省水80%以上,亩增产粮食可达50公斤左右,保苗、增产、节本效果显著。
  几年来,我部为了推动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1999年中国农业大学组建了“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并利用基本建设投资,加强科研设施与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了吉林省乾安县、辽宁省阜新县、甘肃省定西县、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四个行走式节水灌溉示范基地。今天大家参观了乾安县的示范现场,下午还要听取了几个单位的典型经验介绍,他们各自在搞好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了旱作节水技术的开发推广应用,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特别是吉林省把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作为抗旱保苗播种的一项重要措施,2002、2003年连续两年在松原市召开了“抗旱保粮春耕现场会”,大力推广乾安模式。近三年省政府拿出1350万元资金,补贴农民购置行走式抗旱播种机具4.75万台,目前全省已推广行走式抗旱播种机近8万台,作业面积近1000万亩,成效十分明显。他们的做法一是人工营造底墒。也就是在播种前1星期,先在土壤上机械开沟施水,然后覆土。二是利用行走式节水抗旱播种机,进行施水、播种、施肥、覆土一条龙作业(这种播种机是乾安县在我部旱作基地建设基础上,由中国农业大学鄂卓茂教授协助开发的,机具简单、适用,节水效果好,很有推广价值)。利用这种播种机亩施水4方,可保苗15~20天。与人工刨埯座水种相比节水50%以上,比大水漫灌节水80%。据吉林测算,每亩还节种1公斤,省工0.7,增产幅度为10%~30%,亩增收节支60元左右。三是开展苗期灌溉。在水源比较方便地区,把抗旱播种机稍加改装,进行苗期灌溉,可以进一步解决苗期抗旱问题,实现了一机多用。辽宁阜新县针对本地干旱实际,大力推广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目前全县已累计推广行走式抗旱播种机4000台,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在西北农业大学的支持下,把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与集雨水窖设施配套应用,很好地解决了水源问题,创出了一条黄土高原抗春旱保苗增产的新路。各地实践表明,以行走式施水播种机械化技术为重点的抗旱保苗措施,为解决北方春旱地区的春播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模式。这项技术不仅充分利用了农村保有量较大的拖拉机等动力,提高了现有动力机械的利用率,而且配套的播种机具结构简单,多功能,复式作业,造价低,能够适应当前农民的收入水平,符合我国国情。同时,这项技术还体现了新的灌溉理念,即灌溉不是大水浇地,而是根据作物需水要求,适时定量地施水到种子周围和作物根部土壤中,从施水机理上避免或减少了多种形式水的浪费,实现了高效、节水、抗旱、保苗和增产目的。因此,非常值得其它地区借鉴,并因地制宜地加以大面积推广。
  三、集中力量,打好春播生产战役
  吉林有句俗话,“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再过两天就是谷雨,北方地区春播生产就要全面铺开。如何搞好春播生产,打好粮食春播战役,各地根据当地实际,都采取了不同的具体措施。在这里,我想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春播生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年之际在于春”,做好春播生产这篇文章,对于打好全年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战役十分关键。各地农业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原则,也是我国政府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要充分认识到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与国家稳定大局、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抓好当前春播工作与全年恢复发展粮食生产、与促进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增强做好春播生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特别是北方粮食主产区,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切实加强对春播生产的领导和引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因地制宜,切实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扩大春播面积。要大力推广各种农艺、农机技术,努力提高单产,为实现9100亿斤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春播面积
  没有播种面积的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就难以实现全年粮食总产目标。要保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主要依靠扩大春播面积来达到。目前,小麦苗情虽有所恢复,但面积减少,增产难度较大。因此,实现今年粮食生产目标,春播作物的种植与生产就显得十分关键。扩大春播面积,一靠政策,二靠落实。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前一阶段,为了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精神,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国务院决定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果断的措施,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如全国农业税降低1个百分点,十三个粮食主产区农业税降低3个百分点,其中吉林、黑龙江两省先行全部免除农业税;扩大良种补贴试点范围和规模,对小麦、大豆、玉米和水稻四种粮食作物实行良种补贴和部分农机具购置补贴;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在十三个粮食主产区将启动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稳定农资价格;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制度等等。应当说,这些政策措施,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关心,而且也体现了国家对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这些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政策的效力和粮食生产的大局。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掌握政策,并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要通过宣传政策,引导农民种植意向。通过落实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威力,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深挖潜力,千方百计扩大春播面积。
  (三)因地制宜地搞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全力保春播促生产
  在恢复和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各种适用旱作节水技术的推广运用,以技术支撑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这次会议推广的行走式节水灌溉等旱作技术,是一项抗旱保春播的有效措施。现场演示的行走式节水抗旱播种机具,简单实用,深受农民欢迎。吉林省在这方面开了个好头,通过这项技术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卡脖子旱”问题,保证了作物适时播种,而且他们以这项技术为龙头,通过总结提炼,形成了机械起垄整地、机械引墒施底肥、行走式节水播种、机械重镇压、药械除草、机械覆膜、苗期灌溉及追肥等适应本省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和耕作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本省粮食生产水平的稳定和提高。北方春旱严重地区,要高度重视这项技术,把其作为确保今年春播生产的重要技术措施,积极引进示范,因地制宜地加速推广应用。同时,要以此为切入点,认真总结适应本地区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细化、集成技术模式,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不断提高春播生产的科技含量,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北方其它旱作地区,要围绕提高水分有效利用率,提高农田基础地力,综合运用各种生物、工程、农艺、农机技术,加强旱作节水技术的组装与集成,因地制宜,积极进行普及推广。其中,西北内陆灌溉农业区要大力推广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同时提倡将保护性耕作等旱作技术移植到灌区,努力控制农业灌溉水的用量,为保证生态用水打下基础;黄土高原丘陵旱塬区要重视行走式节水补灌技术与集雨水窖设施的配套应用,解决4、5、6这三个月作物生长关键期的抗旱问题,同时推广蓄水保墒耕作技术和各种旱作技术,尽可能多地将7、8、9这三个月降雨季节的雨水积蓄起来,营建土壤水库,提高土地的抗旱能力;华北平原一年两作区要针对地下水沉降严重和地力消耗过度的问题,大力推广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培肥地力。
  大家知道,我国北方耕地质量日趋下降。据中国农科院土肥所提供的数据,华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2%,低于高产稳产农田有机质含量1.5%以上的标准。东北及南方地区50%以上的耕地有机质含量也低于标准的下限水平。尽快改变这种地力下降问题,既关系到当前粮食生产,也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业部门从现在起,必须树立用地养地的观念,在春播生产中,加大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和保水剂等旱作施肥、保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粮田基础地力,保持地力常新,实现保苗增产。
  (四)开展科技之春活动,提高科技贡献率
  这次会议还特别举办了农业科技之春活动,把行走式节水灌溉以及其它旱作节水技术的宣传和推广,作为科技之春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发放了技术宣传资料,进行了专家现场咨询和技术指导,明天上午还有三位专家进行讲座,这种现场演示与咨询服务、培训结合的方式很好,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现场讲解,使农民群众易于接受。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解决我国粮食生产问题,最终要靠科技。因此,在春播生产关键时节,各地要按照部里要求,切实发挥科技推广部门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科技之春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农村集市等场所,开展广泛的农业及农机化适用技术的宣传推广,促进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增强科技兴农意识,提高科学种田技能,大力提高科学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贡献率。
  (五)实施“农机科技兴粮行动计划”,发挥农机装备的作用
  在春播生产和全年粮食生产中,各地要特别注重发挥农机装备的作用。农机装备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物化的农业技术成果和先进农艺技术大面积实施的载体,是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利用机械作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争抢农时,降低损失;利用机械作业,可以提高作业质量,提升技术实施水平,推进标准化生产;利用机械作业可以培肥地力,建立地下水库,提高水分有效利用率。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区,土地相对平整、连片,机械化基础较好,具有发展机械化的潜力和优势。因此,北方地区农业部门一定要充分发挥农机装备作用,积极组织好机械化生产,努力提高机械化水平,保丰收促生产,降低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今年2月,我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机科技兴粮行动计划”的通知》,其中提出了“粮食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农机大户培训”、“粮食生产节本增效技术推广”、“粮食作物生产机具选型与推荐”、“农机科技下乡” 等五大行动,都是配合今年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提出的农机化方面的重要举措,各地农机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突出重点,狠抓落实。要通过这一行动计划的实施,解决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的技术难点和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问题,提高种粮农机手的科技文化素质,大面积普及机械化节本增效技术,显著提升农机科技支撑作用。
  再过一个多月,中原地区小麦跨区机收就要开始,做好今年的小麦跨区机收工作,打好“三夏”农机生产战役意义重大。各地农机部门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今年跨区机收工作,对于确保夏粮、秋粮及时收获,减少损失,实现全年丰产丰收的重要意义。一要切实加强农机跨区作业的组织领导。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全面贯彻落实《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管理办法》,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二要加强信息引导服务,确保有序流动。各地要建立跨区作业信息的服务网络,完善信息采集、传递、发布管理制度。3月19日,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分别发布了2004年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市场信息,各地要定期更新,合理引导。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及时向社会发布跨区作业市场信息,使这些信息到机手、到农户,确保今年联合收割机有序流动,保障小麦、水稻等农作物适时收获,颗粒归仓。三要认真做好《联合收割机跨区收获作业证》的发放和管理。《联合收割机跨区收获作业证》是联合收割机在跨区作业期间获得优惠服务的有效凭证,各地要在发放过程中,逐级登记备案,加强管理,不得跨行政区域发放。四要加强跨区作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要搞好检修保养,对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和辅助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生产教育,严禁疲劳驾驶或作业,防止事故发生。要制定跨区机收工作应急预案,提高预防、控制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五要切实加强服务,为农民机手排忧解难,确保跨区机收顺利进行。
  (六)加强部门协作,同力打好春耕生产战役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农机、种植业、科教、计划等各行业部门的同志,我想最后强调的就是部门协作问题。农业系统各部门,要围绕粮食生产这个主题,齐心协力,加强合作。计划、科教等综合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部门作用,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工作,整合资源,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努力为各行业部门提供资金支撑;农机、种植业等行业部门要转变观念,打破行业之间的界限,加强沟通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和力量,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集成,实现土、肥、水等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不断开创我国旱作节水农业的新局面,为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做出积极的贡献。
  同志们,今年我部面临的两个硬仗是:一是促进农民增收,二是粮食增产。这两个硬仗的任务都十分艰巨,特别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全年粮食总产量不低于9100亿斤的目标,是一个刚性指标,容不得半点含糊。各级农业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果断的措施,确保这一目标的完成。北方旱作地区要抓住当前春播生产这一有利时机,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行动,狠抓落实,全面掀起春耕春播热潮,力争夺取春播生产和全年粮食生产的全面胜利。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