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麦播基本结束。今年河南三秋的总体形势是:前期天气持续阴雨,秋收、整地困难较大;中期耕作、麦播进展顺利;中后期麦播速度加快,除豫西、豫北部分地区较往年有所推迟外,大部分地区在适宜期内完成麦播任务。虽阴雨天气给麦播带来困难,但底墒充足,机械作业面积大,小麦种植基础较好,为小麦丰产奠定了基础。
在今年的三秋工作中,河南省农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阴雨连绵的不利情况,"抢"字当头,迎难而上,积极应对,巧打生产间隙仗,有效地发挥了农业机械的作用,圆满完成了作业任务。全省共出动各类农业机械500多万台(套),其中大中拖9.5万台,小拖230万台,播种机63万台,旋耕机5.9万台,秸秆还田机4万台。共完成机耕面积7200万亩(其中深耕4850万亩),机播小麦6890万亩(其中精播4710万亩),小麦播种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秸秆还田1456万亩,机收水稻351万亩。出动主要机械数量和农机作业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今年三秋农机工作有以下特点:
一、组织指导到位。河南省政府专门召开了麦播工作会议,国庆节前夕又发出通知进行再部署。河南省农机局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对三秋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在《2005年三秋农机工作意见》中,明确了三秋农机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工作重点及具体要求。针对今年三秋农机生产的严峻形势,省农机局又及时发出了《关于加强三秋农机生产的紧急通知》,并制定了《三秋农机生产应急预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了预案准备,要求各县市区农机部门紧急行动,及时调整农机生产方案。三秋期间,农业部领导先后来豫检查指导,并对三秋农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十一黃金周,正是秋收秋种的关键时期,省农机局派出五个农机工作督导组,由局领导分别带队,深入到各地检查指导三秋农机生产。各级农机部门牺牲休息时间,坚守工作岗位,从9月15日至10月30日坚持值班制度,每日上报三秋农机作业进度,及时上报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及时报告三秋农机生产动态,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二、机具准备充足。在各项惠农政策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今年各种农业机械都呈快速发展态势。全省共新增大中拖1万余台,小拖 3.1万台,播种机2.64万台,秸秆还田机5959台,旋耕机6822台。农业机械数量的增加,提升了河南省的农机装备水平,为三秋农机生产打下了坚实机械基础。由于天气变化,各地思想上更为重视,加强机具维护保养,加大农机组织力度,强化机具调配工作,农机出勤率也有效提高。全省比去年多出动大中拖1.3万台,播种机5.7万台。
三、准备工作扎实。一是物资供应早安排。各地及早进行农机供应、油料供需市场调查,准备了充足的农机货源和易损零配件,采取有效便民措施,满足农民需要。并提前向石油石化部门通报了三秋农机用油需求情况,使石油石化部门有计划地调运安排农机用油,今年三秋油料供应情况良好。二是机具维修保养早行动。各地农机部门组织1.2万名技术人员深入乡村,指导帮助农民对参加三秋作业的机具技术状况进行了普遍的检查、维护和保养,使机械以完好的技术状态投入三秋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全省共检修大中型拖拉机7万台,小拖178万台,播种机48万台,秸秆还田机3.8万台。三是技术培训早部署。各地采取集中辅导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技术培训,特别重视对新机手的培训。三秋期间共培训农机手29万人,其中拖拉机手17万人,修理工1.4万人,其他机械操作人员和实用技术人员10.6万人。
四、宣传示范有力。九月初河南省政府在邓州召开了河南省2005年农机产品展销演示会,国内外269家农机生产企业、3000多种类的农机产品参加了展演示,观看农民群众达万余人。现场销售3160万元,现场订货3.2亿元。与此同时,各地相继召开了玉米秸秆还田、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等各种技术推广示范演示会140余次,52130人参加,有针对性地向农民宣传、介绍、推广代表我国农业机械高水平的大型拖拉机和用于多种生产途径的新型农机具,取得了良好效果。调动了农民购置使用机械的积极性。
五、跨区作业力度加大。借鉴夏季小麦跨区作业服务模式,河南各级农机部门有计划地组织以秸秆还田、机械深耕、小麦机播为主要内容的秋季跨区作业。一方面,各县市区、乡镇之间互结对子,相互支援;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外地机械来河南省作业,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作业、统一收费,加快了秋收、秋种进程。全省共引进大中拖5195台,水稻收获机2000多台,有效缓解了局部机具短缺的矛盾。
六、订单作业受欢迎。县乡农机部门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广泛组织有机户同无机户签订农机作业协议,特别做好同困难户和外出务工户的合同签订工作,做到帮扶任务落实到机,责任到人。今秋各地纷纷出现以农机大户为主的各种农机服务组织,通过电话预约开展订单作业,有效提高了农机利用率,加快了三秋作业进度,深受农民欢迎。帮扶工作的开展既解决了在外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农机应用水平,又使困难户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增进了邻里相帮,也为建设农村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
七、水稻机收取得新突破。各地把水稻跨区机收作为继小麦跨区机收之后又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水稻跨区机收成为农机工作的新亮点。今秋来自江苏、浙江等地的2000多台水稻联合收割机到河南省水稻产区参加作业。其中信阳水稻联合机收面积达318万亩,占宜机收面积的82%。新乡、濮阳、开封等水稻产区也逐步开始运用机械化收获。
八、新技术应用步伐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近年来的试验示范,逐渐被农民所接受,特别是在今年土壤湿度大,小麦适时播种遇到困难的情况下,该技术以作业环节少、省时、省力、节本等突出优势受到了农民的欢迎,三秋期间,郑州、焦作等地出现了机手争购免耕播种机的情景。焦作市政府将玉米收获机械化试验示范立项,拨出专款对玉米机械化收获进行扶持,全市玉米收获机达74台,设立了玉米机收示范县、示范区、示范点,试验机收面积2万亩,玉米收获机械化实验在当地有了突破性进展。
九、信息服务工作及时。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机作业供求信息成为农机户最渴求的资源。河南各地建立了农机作业相关信息系统,建立了三秋农机生产报表制度,三秋期间日报告制度,上报三秋生产进度编写《三秋农机快报》,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及有关单位通报情况,收集、整理材料,在农机化信息网上发布,用信息引导农机有序流动,提高效率,增加机手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