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将传统耕作习惯彻底颠覆

农业机械化将传统耕作习惯彻底颠覆

日期: 2005-11-16  来源:山西农机信息网


  农机大户胡成得心应手地操作着上海—50”拖拉机,在租赁的羊艾农场田野上奔驰,谁也想不到他是一名学畜牧专业的大学生,更想不到他由奶牛大王变成铁牛大王。现在,他拥有3上海—50”拖拉机、2台大型旋耕机、1台收割机、1台大型旋耕播种施肥机等农业机械8台(套),总价值26万元,并有600平方米机库,50平方米机修车间。靠这些农业机械,他带领3名农机手就完成至少要300个劳动力才能完成的3000亩土地的饲料种植管理。胡成说:只要实现农业机械化,一位农民养活60人不是神话
  
贵州省农机服务组织建设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发展缓慢。随着农村外出务工劳力的增多,农民的观念不断更新,加速了农机的发展。眼下,这个省农机总动力达900万千瓦,乡村级农机服务队发展到737个,拥有各类农业机械4000余台(套),农机操作手10769人,完成机耕198.15千公顷、机灌265.29千公顷、机脱298万吨,机械农业运输261882万吨公里,培训出各类农机人员12.89万人次。修文县幸福村农机服务队有机手45人,拥有小型耕作机械45台、提灌机械36台、粮油加工机械13台、农用运输车12辆、农机维修门市1个,这个农机服务队7天内可把全村1269亩田地全部耕种完毕。吃完家门口的,向外拓展搞跨镇跨村服务,年均创直接经济收入75万多元,每亩田地节省30元开支。
  
目前,贵州省有农机大户5千多个,各类机具4万多台(套)。其中,不少人是先走出贵州远征广西、云南,尔后杀他个回马枪,再攻家门口
  
农机科技进农家,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弥补了劳动力的缺乏,赢得了收种的时间,节省了开支,深受农民欢迎。遵义县三合镇堰河村农机服务队有耕作机具28台、抽水机31台,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周边10多个村的4500亩稻田两犁一耙结束,为农户节约开支近14万元。村老主任潘克强说:养牛不如养机。村民们七嘴八舌编了几句顺口溜:铁牛耕作实在好,省力省钱效益高。耕作深浅均一样,犁田平整水不跑。
  
贵州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昔日说起农机化人们就摇头:哎,别黄瓜茄子,说来吊起。有人说:贵州这种山区,怕机器还没开进田就滚岩了。有几分茫然和无奈。千百年来,贵州山区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犁田、插秧、收割、脱粒都要弯腰,沿袭着古老而落后的耕作方法。在苦苦耕耘中,他们渴望跳出传统的耕作模式,追求科学的耕作路子。因此,去年国家为农业机械化专项拨款400万元,作农民购机补贴资金,重点补贴耕作、水稻收割、秸秆还田、烤烟和马铃薯生产机械,补贴量最高为30%,农户自出70%,全省有2600农户购买各类农机2568台。
  
今年,从中央到地方总计投入购机补贴资金2950万元,最高补贴30%,然而农民购机积极性居高不下。独山县农机一次补贴购机100台,平坝县补贴购机200多台,黎平县中潮镇兑现购机补贴7.6万元,农民购微耕机65台。到10月初,贵州补贴购机资金120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4000多万元,购置各类农机万余台。该省农机局局长刘伦才高兴地说:我们在惠水等14个农机化水平较高县开展水稻播种、育秧、田间管理、收获、烘干、秸秆还田等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最难的机插秧也在14个县取得成功,这是贵州在水稻生产机械化关键环节技术上的历史性突破。由此,可使其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31.29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提高3-5倍,水稻亩增产5%以上。
  
贵州山区农民千百年沿袭下来的传统耕作习惯将被彻底颠覆,农业机械化的春天已经到来!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