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开原市发展大豆机械化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辽宁开原市发展大豆机械化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日期: 2005-11-23  来源:中国农机化信息网


  开原市位于辽北中部,地处松辽平原,区域面积28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3.50万亩,人口60万,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6.60,年均降水量675毫米,相对湿度65.00%,无霜期平均为156天,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盛产玉米、水稻和大豆,尤其适于高蛋白大豆生产,为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庆云堡镇、八宝镇位于开原市西北部,耕地面积分别为11.00万亩和10.57万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农业发达,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大豆,2005年大豆种植面积达2.2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0.39%,占旱田粮油作物播种面积的1/3,测算总产量5300吨(平均亩产高达235公斤),实现节本增效280万元,是开原市重要大豆产区。几年来,开原市以建设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为重点,以提升大豆品质和生产水平、促进豆农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优质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调整思路,把握机遇,认真抓好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


中国是大豆的发源地,大豆一直是我国植物油和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一种作物,在开原市农作物种植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开原市大豆种植地块零散,布局不够合理,特别是在大豆高产高效机械化栽培技术推广上发展缓慢,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单产水平上不去,导致种植大豆比较效益低,没能形成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近年来,开原市立足资源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高油、高蛋白大豆等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为了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的需要,2003年,开原市农机局及时调整农业机械化工作思路,以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为契机,以引进先进农机具为手段,以推广农机实用技术为内容,以提升大豆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建立了庆云堡、八宝镇两个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三年来,示范基地不断扩大规模,示范点由最初的2个增加到5个,示范面积由刚开始的400亩(庆云堡、八宝镇各200亩)发展到现在的3000亩(其中:庆云堡镇1200亩、八宝镇1800亩),2004年全市大豆播种面积发展到17.50万亩,占旱田面积的22.88%,大豆产业已经发展为该市的优势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三年来,在示范基地建设中,开原市农机局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示范先行,稳步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新时期发展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新路子。


一是将示范区选择在经济条件较好、农机总量较高、可以连片机械作业的庆云堡镇的高家窝棚、谭相台和八宝镇的南四家子、贾家屯、古城堡等五个村里进行,实施地点力求集中连片,方可起到示范效果的规模效应。


二是根据示范村各自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装备水平、种植制度、耕作习惯、经济状况以及农民文化素质等实际,按照“不求大、而求精,不求全、而求好”的原则,制定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机具配备方案和技术规范。


三是成立组织机构,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实行局主要领导与所在乡村干部负责制,在工作指导上实行技术人员分工负责制。通过分类指导、规范管理,提升示范工作的管理水平,逐步实现大豆生产由传统生产方式向全程机械化转变,由简单机械化作业向综合增产技术领域发展,促进了大豆这一优势作物向庆云堡、八宝等乡镇优势产区集中并扩大种植规模,进而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引导农民逐步减少玉米面积,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带动全市大豆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不断提高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


2003年以来,开原市农机局从示范基地的生产现状和特点出发,以抗旱、保墒和培肥地力为突破口,以精播、机收为主攻方向,以对比试验和技术创新为先导,以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坚持“统一规划,连片开发,突出重点”的方针,通过“集中投放,示范带动,市场拉动”等措施,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抓好试点,以点带面,辐射全市,用事实引导和鼓励农民改革传统耕作方式,逐步扩大大豆生产机械化作业面积。三年来,在庆云堡、八宝镇大豆产区装备了大量新型农业机械,对大豆生产实行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经营,做到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科技高含量、运行高效益,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示范基地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促使大豆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


一是认真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示范基地的投入力度。三年来,开原市农机局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共落实农机专项补贴资金 113.70万元(其中:中央补贴50.00万元,地方补贴63.70万元),其中24%的专项补贴资金投放到庆云堡和八宝镇。通过公开、公正、规范的操作程序,共购置农机具201台(其中大豆精播机132台,大豆联合收获机1台)。财政补贴资金的导向作用,调动了农民对农业机械投入的积极性,加快了示范基地的建设步伐。


二是抓好新机具的选型与配置工作。在机具引进上开原市农机局采取“边试验、边选型,边示范、边推广”的办法,逐步淘汰老旧农机具,积极探索适应开原市地域和农艺特点的大豆生产新型机械。在耕整地机械上,引进了迪尔·天拖JDT724型、福田欧豹FT700型、东方红X754型轮式拖拉机8台,配套联合整地机、深松机等农具9台;在播种机械上,引进了开原勃农2BJD-2型精密播种机38台;在收获机械上,先后引进了四平4LZ-5型和佳联JDL3080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各1台。机型的准确选择和成功的试验、示范,为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成果。三年来,开原市农机局在示范基地乃至优质大豆种植区域推行机械化生产模式,以增产、提质、节本为目标,重点推广深松整地、精量点播、深施化肥、综合防治等机械化技术,并突破大豆收获机械化发展的技术“瓶颈”,全面提高优质大豆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目前,示范基地机耕水平达100%,机播水平达100%,机收水平达18.75% ,大豆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72.92%,比农业生产总体机械化水平高30个百分点。


三、精心组织,搞好服务,全面推进优质大豆产业化发展进程


三年来,开原市农机局始终把发展大豆生产机械化做为农业机械化上水平的一件大事来抓,把抓好庆云堡、八宝镇两个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作为推进全市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并把优质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千方百计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一是抓好宣传与技术培训。三年来,开原市农机局在推广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中利用电教设备制作了《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VCD光盘,免费发放到示范村,组织农民朋友观看;并印发宣传材料,利用科技下乡、赶科普大集等形式广泛散发;广大农机科技人员还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形式,邀请机具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讲解技术问题,做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学,带着农民干,增强了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使用新型机具,逐步实施高科技含量的机械化作业。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和培训,进一步提高了示范区领导和群众的认识水平,让社会广泛认知,为新技术的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抓好现场观摩与体制创新。为保证推广效果,三年来,开原市农机局以示范基地为依托,每年春天都提前安排好地块,适时播种,到收获季节,有针对性地安排大豆机械化现场展示会,召集乡村干部和有意向购机户进行机械现场观摩对比,确定全市发展的重点机型,通过现场作业示范,广大农民群众对大豆生产作业机械化的认识不断深化,购机积极性不断提高。同时,还培育了以姜洪宽为代表的民营农机服务组织,扶持了张贵海、宁国安、姜立涛等农机科技示范户,促进了农机管理体制创新。


三是搞好农时季节跟踪服务。为实现全程服务,开原市农机局设立了“农机110热线服务电话,成立了专门的技术服务队,农忙季节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无偿服务,随时解决机械作业中发生的故障问题,使机械较好地发挥了作用。同时,还千方百计搞好配件供应,及时保证维修需求,最大限度地为农民机手提供方便。机具作业结束后,组织专门人员,对新引进推广的大豆精播机、收获机进行调查回访,发现问题,及时排除故障。优质的服务,既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更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世界主流是倡导有机绿色安全食品,高蛋白、无污染、优质营养的有机绿色大豆原料和大豆制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日前,年加工能力在6万吨的开原大豆蛋白有限公司已经投产,中国·铁岭振兴东北——农业产业化发展研讨峰会已在开原市落下帷幕,发展高蛋白绿色大豆生产已成必然趋势,大豆产业在开原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今后,开原市农机局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集中有限资金重点扶持大豆机械化生产,不断提高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的技术含量和档次,推动全市大豆生产向大面积、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同时,以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为基础,实现大豆产、加、销一条龙,延伸产业链,促进大豆精深加工,提高大豆产业的综合效益。总之,开原市农机局要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去克服困难,迎接挑战,为提升全市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建设和谐开原做出新的贡献。


(信息提供:开原市农机局 辛言)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