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秋季农机化生产呈现六大特点
山东省秋季农机化生产呈现六大特点
日期: 2005-11-28  来源:山东农机化信息网
今年三秋,山东省各级农机部门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主力军作用,圆满完成了各项农机生产任务,实现了农机总量有新发展、作业面积有新增长、玉米机收有新突破、服务效益有新提高的目标。全省共上阵各类农业机械196万台(套),比2004年增长38%。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发展到5800台,比上年增长67.2%。完成玉米机械收获410万亩,机收率达11%,比上年增加近4 个百分点。机耕地5496万亩,机耕地程度达到95.6%。机播小麦5201万亩,机播率93%。实现秋季农机作业收入3亿多元,比上年增长5%。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领导重视程度高。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发挥农机在三秋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省政府专门发出明传电报,对三秋机械化生产作出了具体部署。副省长陈延明多次深入基层检查三秋生产和农机作业情况,并针对今年秋季降雨偏多的实际,对发挥机械作用及时抢收抢种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工程院沈国舫副院长、农业部农机化司王智才司长等领导和8位院士及20多位全国知名农机专家,于9月上旬莅临全省玉米收获机械化现场会暨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研讨会,对山东的农机化发展进行了具体指导。省农机办专门发出《关于做好三秋农机化工作的通知》,并派出督导组, 由省办领导带队,对各地的秋季农机生产特别是玉米机收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各市也都进一步加强了对三秋农机工作的组织领导。青岛、泰安等市政府专门制定了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规划;聊城、淄博、潍坊、滨州市制定了加快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意见。全省17个市依托农机化创新示范基地组织召开秋季农机作业暨玉米机收现场会120多个,当地党政领导出席会议,共展示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等机械852台次,观看群众达16500多人。现场会数量如此之多、规格如此之高、参观群众如此之踊跃,在山东农机化发展史上是少有的。
二、信息宣传形式新。为推进三秋机械化生产,农机部门进一步加强了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介的联系,以玉米机械化收获和跨区作业为重点,提前制定了宣传报道方案,加大了宣传报道力度。三秋期间,仅中央和省电视台就播出山东农机新闻和专题报道26次,创历史最高水平。为及时传递秋季农机作业信息,在农机化信息网站上开辟了《信息直通车》专栏,建立了跨区作业信息采集、传递、发布制度,为广大机手提供便捷、快速、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济南市农机部门专门编印了3万多份《收玉米,找农机!》、《不需耕翻的种粮新模式----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等内容丰富的“明白纸”,将机手的电话号码、家庭住址、机械的型号、作业价格以及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点等内容印在“明白纸”上,指导农民群众同农机手联系,搞好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青州市结合实施玉米机收科技入户行动,成立了40个玉米机收示范作业队,深入田间地头巡回演示,边作业边示范,边宣传边推广,带动全市玉米联合收获机发展到202台,机收面积比去年增长50%以上。
三、政策扶持力度大。今年全省县以上安排农机购置补贴、农机装备推进和重大农机技术推广等专项资金近1亿元,主要用于发展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深耕深松机械和大型拖拉机,显著提升了农机装备水平。尤其是通过实施购机补贴政策,将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列为补贴的重点,实行资金集中投放、购机优先报名、工作重点督导,激发了农民的购机热情,全省玉米收获机械供不应求出现脱销。今年,我省中央和省两级用于补贴玉米联合收获机及与之配套动力机械的资金达2018万元,占补贴资金总额的63.6%。仅利用中央和省两级补贴资金就发展玉米联合收获机1200台。其中淄博、潍坊、济宁、滨州、德州、聊城、菏泽等市补贴购置玉米联合收获机均超过100台。青岛市利用地方资金补贴购置玉米联合收获机达350台。淄博市制定出台了每购买一台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并完成免耕作业面积500亩补助4000元,免耕播种作业每亩补贴作业费10元的奖励政策,加快了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兖州市为调动农民实施秸秆机械还田的积极性,今年安排专项资金200多万元用于购置秸秆还田机,全市40余万亩玉米,90%以上实现了机械化秸秆还田。
四、品牌建设措施实。在秋季玉米机收和小麦机械耕播跨区作业中,以“创山东品牌,树山东形象”为宗旨,以“讲文明、讲信誉、讲质量、讲服务”为主要内容,全面开展“明星服务队”创建活动。省农机办专门制定了“明星服务队”动态管理办法,并利用全省玉米机收跨区作业出征仪式,向148个农机跨区作业“明星服务队”授予了标志旗。在“明星服务队”的带动下,全省参加跨区作业的1500多个农机作业队,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受到了省内外农民群众的一致欢迎。为提高跨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规范化服务水平,各级农机部门普遍加大了组织协调力度。省农机办于7月份连续两次对全省玉米跨区机收和小麦机械耕播作业信息进行调查和确认,并及时向社会公布,避免了作业机械的盲目引进和外出。同时,加强了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与管理,组织玉米机收需求量较大的市,有计划地引进机械。发动玉米种植面积较小的市,主动与外市签订派机作业协议。三秋期间,全省共签订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小麦耕播作业等协议3000多份。面对今年秋季连续阴雨给玉米收获、秸秆还田等机械作业带来的困难,各级农机部门充分发挥农机跨区作业“明星服务队”的示范带动作用,及时调整作业方案,合理调度机械,积极开展帮扶活动,实施东机西调、西机东援,确保成熟一块、收获一块,耕整一块,播种一块。据统计,今年秋季全省参加跨区作业的各类机械达26700台,完成跨区作业面积1124万亩。新泰市以“明星服务队”为主体,组织30个作业队、200多台机械,分赴德州和河北沧州等地进行跨区作业,既提高了机械利用率,扩大了作业面积,又为农民实现增收100多万元。
五、玉米机收亮点多。根据农业部和省政府关于突破玉米机收的要求,将玉米机收作为全省农机化发展和创新示范工程的重中之重,实行重点工作重点抓,实现了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新突破。一是技术创新迈出新步伐。继续实施了农机科技跨越计划和重点农机科技攻关项目,对摘穗、还田、灭茬和穗茎兼收等技术进行了集成熟化,引进、研发了3行以上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全省玉米收获机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性能不断提高,基本具备了大面积推广的条件。二是机具生产取得新进展。加大了对玉米收获机械生产的组织引导,成立了玉米收获机械行业协会,通过协会将省内10多个玉米收获机械生产企业组织起来,整合优化各种资源,进行生产合作和技术交流,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全省第一批7个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已形成批量生产,第二批4个企业正在研发新产品,建设生产线,准备投入批量生产。今年全省玉米联合收获机产销总量达到3300台,比去年增长83%。三是技术服务迈上新台阶。针对今年玉米联合收获机新增数量较多的实际,省农机办及早发出通知,对技术推广、机手培训和售后服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三秋期间,各地农机部门和农机生产企业密切配合,积极建立完善技术服务保障体系,并组织800多名技术人员,全力投入到玉米机收一线,开展用前培训、用中指导、用后回访,确保了全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四是作业水平实现新提高。今年全省580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投入作业,共完成玉米机收作业面积410万亩,比2004年增长38.5%。淄博市玉米机收作业面积发展到99.1万亩,机收率达60.06%。该市桓台县玉米机收率达到82.5%。同时,将玉米机收与保护性耕作结合起来一起抓,总结推广了玉米机收、秸秆覆盖、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模式,推动了玉米机收、秸秆综合利用和保护性耕作的全面发展。全省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和小麦免耕播种面积达到1538万亩和15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19.6%和70%。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面积1900多万亩,综合利用率达54 %,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其中济青高速公路沿线的济南、青岛、淄博、潍坊和滨州5个重点市,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0.1%,比上年增加12.9个百分点。章丘市以青贮和生物肥料加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使玉米秸秆成了畜牧养殖户、生物肥料生产企业的抢手货,全市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为农民增加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六、安全生产效果好。认真贯彻农业部关于农机安全生产的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建设“平安山东”的要求,把农机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机械化生产的各个环节,努力建设山东“平安农机”。 结合三秋农机作业特点,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印发“三秋农机安全作业常识”等宣传材料70多万份。以安全生产为重点,加强了技术培训,共培训农机驾驶操作人员30多万人次,其中新机手8万人次。组织农机监理人员深入乡村,对参加作业的农业机械,特别是对大中型拖拉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和旋耕机进行安全检查,查纠各类违章4700多台次,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农机事故隐患。同时,坚持工作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和源头治理,深入开展了农机安全“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活动,逐步形成农机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在济宁市专门召开了示范活动经验交流会,对创建活动进行了检阅和推动。目前全省已创建农机安全示范县14个,农机安全示范乡(镇)164个,农机安全示范村1295个,农机安全示范户19254个。全省农机事故率比去年同期下降97%,确保了三秋农机生产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