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安徽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两个1号文件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化“增速加快、水平提高、实力增强”,农机化事业进入全面、快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农机化的重视关注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民购置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机销售、作业服务市场日益活跃,农机跨区作业的规模、范围、领域不断拓宽,农机组织化、社会化服务进程加快。
安徽省各级农机部门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提升农机化水平、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把推动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引领农机化发展旗帜,把握机遇,强化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突出成效,推动了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三农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农机化政策环境明显改善
随着《农机化促进法》和中央一号文件的深入贯彻实施,安徽省农机化工作的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各级政府对农机化工作进一步重视。2005年2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的若干意见》,决定“实施‘农机富民工程’,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具推广力度,大力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建立促进农机化发展长效机制,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4月,省政府召开全省农机化工作会议,省、市、县三级政府分管领导、农机局长和省直有关部委厅局的负责同志参加,这是改革开放26年来安徽省首次由省政府召开的农机化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在全省产生了很大反响,对推动全省农机化工作再上新台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市县政府把农机化工作均列入了政府重要工作日程,许多市县以政府文件下发了“加快发展农机化意见”。
二、农机装备实力显著增强,作业水平稳步提高
“十五”期间,安徽省农业机械化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装备总量显著增长,结构性能进一步改善。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000多万元,带动农户投入约6亿元,直接促进了全省农业机械数量的快速增长、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以及农机作业水平的大幅提升。“十五”末,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965万千瓦,比“九五”末增长33%,在全国排位第四,各类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10万台,比“九五”末增长238%;小型拖拉机208万台,比“九五”末增长25%;联合收割机5万台,比“九五”末增长426%;水稻插秧机600台,比“九五”末增长10倍。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比例由“九五”末的1:56提高到现在的1:21。联合收割机总量名列全国第五。其它如旋耕播种机、精少量播种机、农作物秸秆还田机械等也都有了很快的发展。全省农业机械原值达255亿元,比九五末增长42%。农机经营总收入全国第三。
机械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机化作业水平。“十五”期间,各级农机部门继续围绕春耕、“三夏”、“三秋”和抗灾救灾精心组织机械化生产,机械化作业面积稳定增长。2005年,全省机耕、机播、机收作业面积分别达到5567万亩、3494万亩和4802万亩,比九五末分别增长3%、17%和32%。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抢收抢种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春耕”、“三夏”、“三秋”等主要农事季节,农业机械承担了70%以上的农事作业,特别是在粮食生产中,农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平原种植业向山区土特产品生产加工业全面发展,由农业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逐步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拓展,提高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
三、农机市场全面升温,需求多样化的特征更加明显
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催动下,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投资农机、经营使用农机的热情高涨。年初,春耕未动,农机先热,大中型拖拉机需求市场飙升,相应配套农具也呈现出热销局面。在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社会拥有量趋于饱和,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后,高性能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成为农民购买热点。此外,插秧机、粮食烘干机、秸秆还田机、打捆机等也成为农民购买的首选。
四、服务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服务效益显著增加
“三夏”“三秋”期间,在各级农机部门精心组织下,全省共投入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播种机、旋耕机以及其它配套农机具400多万台套,开展流动作业服务。仅“三夏”期间,安徽省机手就通过跨区作业服务获得直接收益6亿元。跨区作业服务范围也由以小麦跨区机收为主,逐渐扩展到水稻机收、机插秧、机耕、机播等领域。2005年,全省农机户通过从事农机作业、修理等经营总收入预计达150亿元以上,比“九五”末增长30%。
以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机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成长。以百万农机会战“三夏”“三秋”和小麦跨区机收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更加深入人心,各类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协会和农机作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主力军。据统计,全省目前共有农机专业协会121个,中介服务组织983个,农机作业服务专业组织(户)达到20万户,其中拥有两台以上动力机械、固定资产在30万元以上、年作业收入超过10万元的农机大户有3000多户。农机作业突破了农机作业服务地域、时间和作物种类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引机入皖,皖机出征,南机北上,北机南下的作业规模越来越大,农机热线、上门服务、跨区作业协会、手机短信平台等受到广大农民和机手的欢迎。农机跨区作业对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作业市场的建设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农户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机服务经营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