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农机五大要闻要事回眸与评述

2005年农机五大要闻要事回眸与评述

日期: 2006-01-12  来源:长春市农机化信息网


  2005年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喜事多、好事多、可浓墨重彩书写的一年。
  然而,盘点过去的年度,还有许多发展中的困惑和难题,更有回味中漾开的思索。
  梳理曾经发生过的农机要闻要事,并不在于简单的温故,而重要的在于知新,检验校正铁牛犁耕的轨迹,寻找“十一五”脚步的临近,农机化事业站在新起点上的启示。
                       购机补贴导向前行
                       整改完善尚需努力
  
回顾2005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第一件要闻要事,莫过于中央继续实行购置农机补贴政策,这是具有历史性里程碑的事件。正是这一政策的相继出台,掀起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高潮,标志着农机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机遇期。
  继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对农民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给予一定补贴,2005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再次明确购机补贴政策,并且将其上升为中央“两减免、三补贴”的重大惠农支农政策,中央财政投入3亿元用于农机购置补贴。正是这一政策在2004年试点示范的基础上,2005年正式颁布实施,以及市场自身的不断成熟与发展,成为去年我国农机行业快速发展之势的重大动因。
  农机购置补助项目的实施,开辟了国家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渠道,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机械化。据统计,2005年各级地方政府的投入的补贴资金达11亿元,农民的投入更多,因此政策的导向拉动作用是巨大的。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积极性的提升,拉动了农机需求消费,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达到了优化农机产品结构,推动促进技术进步,加速企业的发展壮大,加快适用农机推广应用,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的目的。
  从农业部获悉,2006年中央的购机补助总量仍会加大,这是一个让人高兴的信息。同时针对前两年运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已经有的放矢地进行整改,比如下达实施时间滞后,已着手解决,2006年全国通用类购机补贴的选型在200511月份就紧锣密鼓的展开,并且由去年的“邀请选型”变为“公开选型”。这些情况充分说明政策实施的办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然而,仍有一些需要商榷改进的问题。首先,由于目前购机补贴不是普惠制,而是重点制,因此在执行中尚存在着诸多不平衡的问题,主机与配套机具、地区之间、用户间等不平衡性,存在政策公平性的商榷。购机补贴从全国讲对一些销量较大的农机产品是一种集中采购,集中采购产品的价格是应当适当下浮的,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而这点恰恰普遍没有做到,有待引起行政管理部门的关注。由于办理手续复杂、环节多、沟通时间长,县一级行政运作成本高,而在自身行政经费本来不足的情况下,又没有专项经费,对工作进度和质量不可避免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出现过部分机型供不应时,导致作业季节机具不能按时到位,农民、企业、管理部门都着急的现象,影响了政策实施的信誉。
  对于购机补贴这项惠民之策、利农之策,如何进一步使其更圆满地运行实施,还需各方面更加积极和努力。
                       农机工业捷报频传
                       持续发展困难不少
  历数2005年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数字是令人振奋的:过去的一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预计将达10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销售收入达900亿元,同比增长25%,是机械制造业中增长速度最高的行业。与此同时农机工业的获利水平也大大提高,特别是拖拉机行业完成利润1.5亿元以上,同此增长了80%,这是近几年来首次盈利,拖拉机生产量已占全球的80%。柴油机、农机具等各个行业增长幅度基本都在20%以上,某些产品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火爆局面,如大中型拖拉机、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等。一系列的数据证明,农机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我国正在成为世界上农机制造工业的大国。
  2005年全国农机工业的突出特点:一是拖拉机产品功率上延趋势十分明显,大中型拖拉机产品创历史新高。2005年前三个季度全国生产25马力以上拖拉机就达123118台,同比增长48%,该产品产量已超过历史最高的1978年;同时50-60马力拖拉机向70-80马力延伸。这些表明我国大中型拖拉机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二是联合收割机产销高位运行。全年产销量可实现7万台以上。水稻联合收割机产销令人瞩目,产销量增幅达到50%,其中全喂入式达6万多台,半喂入式全年生产量突破4000台,增长率达50%。玉米联合收获机生产、销售全面起步,在上年2000台的生产量的基础上,2005今年将达到3000台。三是农用运输车产销降幅减缓。2005年农用车行业的产销量依然出现负增长,但降幅放缓,这是困境中农用车行业的一个积极的信号;同时农用车的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是2005年一个重要的特征。农用车前十名生产企业的产量占到全行业的99%以上的产量。
  在产销火爆的背后,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整个农机行业群体与各个企业个体共同面临未来持续发展的诸多难题。高新技术产品短缺,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经济增长以粗放型为主,产品数量增长快,但效益低下;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多数产品以加工、组装为主,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及产品,农机产品知名品牌少、用户的认知程度低;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老化,面临退休高峰,高校农机专业的缩转,整个农机行业面临着人才断层的问题。
  农机需求高潮的不期而遇,似乎来得突然,如果把握不好,就会使农机企业陷入浮躁。因此,在新的年度里,更应扎扎实实地做产品。不要被眼前的利益和市场需求冲昏头脑。正确的选择是要立足于提高现有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搞好售后服务,打造品牌。要扎扎实实地做市场,特别是新产品投放应慎重,一步一步做,以求稳步地快速发展。
                       法规建设步伐加快
                       执行到位任重道远
  2005年是国家《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的一个整年度。正是《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出台,表明中国农机化发展进入了法制时代,依法推进农业机械化在2005年已经充分彰显出来。
  去年农机工作有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这部紧密的上位法律,极大地促进和加强了配套法规与地方法规的建设。《广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宁波市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省市相继颁布实施,陕西、福建等省市对《条例》加紧进行了修订,江苏省无锡市出台了有关农业机械维修管理的地方法规,农业部《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管理办法》、《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等都先后颁布施行。这些充分表明,过去的一年是农机法规的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出台数量是最多的一年。
  由于《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农机化发展环境的改善,提高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正是这部法律赋予了购机补贴政策的法律依据,才使购机补贴政策在2005年的实施力度和资金的投入量得以加大。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时间不长,现有的法规体系不完善,配套法律建设仍跟不上实施的需要,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尤其是还应加大对法律的宣传力度,使其更加深入贯彻到农村田间和机车。各级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如何依法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仍是刚刚破题,有待于乘势而上,进一步搞好依法行政,依法保障农机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质量提升事故仍多
                       加强监督刻不容缓
  
在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2005年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农业部出台了《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在农机产品投放市场前就有了更加明确的法规监督规定。吉林等省市相继成立了以县(市、区)为基础的农机产品投诉体系,队伍网络进一步完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测局和各地农机产品监督管理部门,都加强了对农机产品定期监督抽样检查工作,联合收割机产品质量抽样合格率已达91.5%,大中型拖拉机也在80%以上,比上年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8种柴油机又被新增为中国名牌产品。
  在看到农机产品质量总体上有所上升的同时,盘点去年农机产品质量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首先农机产品尤其是中小型其合格率仍较低。如内蒙古抽查15家生产的播种机产品合格率仅为69.36%,农机产品和配件质量投诉仍居高不下,由于农机产品质量和使用原因频发安全事故,危及人的生命安全。据有关媒体报道,吉林省农安县及周边县近两年使用玉米削皮机发生的伤人的事故达近百起,使农民背上数万元的债务,精神和身心受到伤害,甚至家庭破裂,令人触目惊心。
  对于农机产品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国家在农机的根本大法中专设一章,明确了农业机械质量保障的法规规范,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保护以农民为主的农业机械使用群体的根本利益的高度关注。分析过去农机产品质量和安全使用产生问题原因,依法管理不到位,甚至缺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什么一种农机产品发生了近百起人身伤害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就是一个例证。因此,新的年度里,切实认识到“责任重于泰山”,抱着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极端负责的精神,担负起应有的职责,该管的就应管起来,不能见硬就退,见难就不管,不有所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应联合行动,综合治理,加强监控工作,规范市场管理。应依法严肃打击无证经营、无标生产的厂商。对一些不具备制造条件、无视质量的小企业予以取缔,堵死假冒伪劣产品的源头。同时加强扶持一批有实力的名牌企业,重点扶持产品质量好、市场信誉好的厂商,以促进我国农机产品的开发和改造,促进农机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农机推广培训部门要主动搞好技术培训服务,教育农机使用者安全使用农业机械。
                       会展经济红红火火
                       注意实效打造品牌
  2005年是全国农机展会最火热的一年。冠名国际性、全国性的展会,在春、秋两季一个接一个频密展开。不少省市也都把举办农机产品展会营造农机发展氛围,为农民办事的新举措。农机会展经济对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对相关行业间接影响的拉动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正在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无可厚非,不少农机展会,确实为国内外农机企业创造了展示机会,也为中国农机企业走向世界打开了窗口,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展会期间举办的农机论坛,传达了政府的有关信息,起到沟通了政府、研究、制造、经销等各方面桥梁的作用,也为生产销售、用户搭建了一个共享的平台。
  然而,2005年有一部分农机展会,或农业、畜牧展会把农机包装进去,主题定位设置雷同,缺乏特色,缺少服务,重复办展,使全国有限的农机知名企业,有碍于各种关系,疲惫奔波于各地展会之间,没有实际效果,企业也很抱怨,实在没办法有的只好派当地经销商出一、两台机器应付一下。
  预计2006的农机展会,将会延续2005年红红火火的走势。对于农机会展市场这块利润丰厚的,许多国际展览公司都大为看好,2006年世界第一大展览公司汉诺威展览公司将于2006年在北京举办“中国国际农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向国内举办的展会发起挑战。因此,国内的各相关部门举办的农机展会,应抓紧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展会;地方的各类农机展会,也应准确定位,追求实效,组织好专业和用户观众,加大展会的宣传力度,提高展会的服务质量,真正把农机展会办成多赢的展会。
                                                  
李社潮
                       
                         长春市农机发展中心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