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新增玉米收获机2405台,2006年需求量5000台左右——
“如果明年有补贴,我们村还有五六个已有拖拉机的机手要买玉米联合收获机(下称玉米机)。”——2005年12月25日在山东桓台县采访时,该县唐山镇仁和村机手宋元新告诉记者。
“即使明年仅补贴玉米机不补贴动力机械,全省玉米机的需求量也会达到5000台左右。”——山东省农机办产发处处长吴学金在12月23日的座谈会上,做出了如是判断。
经过多年的厚厚蓄积,在购机补贴政策的助推下,山东省玉米收获机械化终于在2005年得以厚发,而且似乎有一发不可收之势。
机收率达到11%
如果不是三秋玉米收获时节出现连续多天的阴雨天气,使得一些地区玉米收获机下不了田,今年全省玉米机收率肯定会超过11%。”在谈到2005年山东省玉米机收情况时,该省农机办主任林建华告诉记者。
今年初,林建华积极地向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建议: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玉米机已经基本满足山东农民收获玉米的需求,可以大范围推广,希望国家对玉米机实施补贴,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或许正是由于对山东农机化工作和林建华主任的信任,农业部经过进一步调查决定,中央购机补贴资金2005年可以在山东省、河北省对于玉米机实施补贴。
农业部在中央购机补贴资金给玉米机开了“口子”后,山东省农机管理部门把玉米机列为购机补贴的重点,实行资金集中投放、购机优先报名、工作重点督导,大大激发了农民的购机热情。虽然,山东省内就有多家企业能够生产出性能比较可靠的玉米机,但是,在三秋到来之前的旺销季节,玉米机仍然供不应求。齐鲁大地呈现出,一方面农机手持币争购玉米机,另一方面不少农民排队等待机器来收获的红火局面。
据了解,2005年,山东将中央、省级补贴资金集中用于补贴玉米机及与之配套动力机械的达2018万元,占补贴资金总额的63.6%,而全省玉米机的拥有量已达到5873台,比2004年增加2405台,增长69.3%。2005年全省玉米机收作业面积达到410万亩,比2004年增长38.5%,机收率达到11%,增加近4个百分点。
提升的不只是玉米机收
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不仅拉动了山东的玉米机市场,激活了蓄势已久的全省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而且,推进了玉米机生产制造,促进了农民增收。
玉米机供不应求,促进了各企业的产能提升。2005年山东省内各企业玉米机的产销总量达到3300台,比计划产量增加1000多台,比2004年增长83.3%。巨明、国丰、玉丰、大丰和向农等被列入补贴目录的企业,玉米机的产销量均实现了翻番增长。据省农机办副主任韩山盛介绍,全省第一批7个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已形成批量生产,第二批4个企业正在研发新产品,准备投入批量生产。在日前召开的山东省玉米机行业协会年度会上,8家企业2006年玉米机产量有望超过8300台。
玉米机市场升温,更能考验企业产品质量。多年来,全省各玉米收获机械生产企业,把提高机械质量性能放在首位,玉米收获机械质量、性能稳定提高,可靠性、适应性逐渐增强。据省鉴定站的跟踪调查表明,全省6种主要背负式玉米收获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最短的已达27小时,没有发现致命故障、严重故障及安全质量事故,出现的基本上为一般故障.基本能够满足玉米收获机械化连续作业的要求。
机器作业性能可靠,作业面积才能得以保证,机手才会有所收益。而机手有钱可挣,就调动周围农民购机的积极性。据省鉴定站对37台两行玉米机的抽样调查,2005年单季单台作业面积最多的超过600亩,最少的也达到220亩。机手宋元新今年只花了18000多元,新购了一台巨明牌背负式玉米机。他告诉记者:由于机具可靠性好,2005年一季的作业面积就接近500亩,毛收入接近20000元,几乎一年就收回了成本。桓台县新城镇城北村机手韩燕明与宋元新一样,第一年购买玉米机也几乎挣回了成本。在采访时两名机手告诉记者:在得知他们挣钱后,本村的一些机手2006年肯定会争相购买玉米机。
虽然,近两年山东省的玉米机发展较快,但是仍然远满足不了农民需求。借鉴小麦跨区机收的形式,发展玉米跨区机收已成为山东省农机部门近年的秋季工作重点之一。在各地小范围的秋季跨区作业的基础上,2005年山东省农机办组织举行了全省的玉米跨区机收出征仪式。此举,加大了玉米跨区机收的工作力度,有力地提高了全省玉米机收率,也为全国性玉米跨区机收探索成功之路。
厚积而发
在采访时,山东省农机推广站站长董佑福向记者介绍:“早在1996年我们就着手开始玉米机的试验示范工作;自1999年起,每年都举办全省性的玉米机收现场会;在2000年开始实施的全省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中,玉米机收被列为首项。我们边试验,边示范,边改进,玉米机收才得以发展。”显然,多年来,山东省玉米收获机械化经历了艰辛的发展历程,积蓄了巨大发展潜能。
为了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山东省各级农机管理部门采取多种形式示范推广玉米机。省农机办连续多年每年都举办全省现场会,组织农机生产企业对玉米收获机进行试验,并根据农民需要和农艺要求进行改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使玉米收获机与桔秆还田机、秸秆青贮机形成一体,解决了农民的多种需求和生产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同时,各市也都采取措施,进一步把玉米机收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形成了各级重视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的良好局面。
2000年以来,山东省农机办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通知》精神,在全省实施了以玉米收获机械化为首项的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几年来,省财政投入创新示范资金达到1500多万元,加快了玉米收获机械技术创新步伐。通过项目优先安排、资金集中投放、工作重点指导等有力措施,下功夫狠抓玉米收获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的建设。5年来,各级农机部门共建立了玉米收获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35个,并依托玉米收获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召开了近百次玉米机收现场会议.进行作业演示、机具推广和工作培训。玉米收获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以点带面,为推动了全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白人朴分析,玉米收获机械化要实现突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农民需求较为迫切,二是经济条件较好,三是领导重视、政府支持力度较大。经过多年的发展,山东省这三个条件已经具备。首先,山东是一个玉米生产大省,年种植面积一般在3600多万亩,农民群众对玉米收获机械化的需求早已迫切。其次,山东是经济大省和农机大省已经确立。再次,多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十分重视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发展,韩寓群省长对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工作非常关注,专门做出重要批示:“认真总结经验并加强引导,组织协调,给予支持”;陈延明副省长也多次对玉米机收提出指导意见。
当发展玉米机收的条件基本成熟后,全省各级农机部门多年努力而蓄积的发展潜能,终于自2004年开始发力。2004年,全省玉米机就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好势头,产销量超过3000台,是上一年的3倍,同时,全省新增玉米机1468台。2005年,由于购机补贴政策的助推,山东省玉米机又一次迅猛发展,新增2405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