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的钟声即将敲响。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后不久即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入分析当前形势,研究和部署明年农业和农村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决心。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对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必将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04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多年来少有的好势头,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重要进展,农业投入大幅增加,农业在宏观调控中得到显著加强。粮食产量的恢复性增长,避免了因粮食供求紧张可能引发的物价大幅上涨;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拉动了国内市场需求。这些都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得益于全国团结一心和各方面的通力协作;是政策好、市场活、人努力、天帮忙等多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稳定国民经济全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明年的农村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年的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都带有恢复性质,基础还不牢固。粮食供需仍有缺口,品种和区域平衡的矛盾仍很突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扭转,农业投入不足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而且明年的气候条件和市场条件还有很多不确定性,还可能碰到不可预知的困难。决不能因为今年形势好转就头脑发热,盲目乐观。对当前农业的生产能力、农民的富裕程度和农村的发展水平,切不可估计过高。明年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很大,继续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任务十分艰巨。
努力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就要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对顺民意、得民心、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要加以稳定、完善和强化。明年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要继续支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进一步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继续推进农村体制创新,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扩大就业,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努力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就要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同时,突出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明显改善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粮食的稳定增产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努力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倾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的倾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迈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质性步伐,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下大气力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把农村的发展全面纳入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农业在我国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目前正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有利条件很多,困难问题不少。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对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意义非常重大。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当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松懈,把党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千家万户,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登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