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工作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的工作部署。但记者最近在基层采访发现,在一些以农业为主业的县乡工作安排中,“三农”工作被轻描淡写,变成了顺便说几句的“轻中之轻”。
记者翻看了一个县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90%的篇幅都在谈招商引资等非农工作,倒数第二段才谈到农业发展及农民增收。在对2005年的工作部署中,农业和农村工作同样是配角。一位县农业局长抱怨,中央对“三农”很重视,基层却存在着“谁抓农业谁落后”的奇怪认识。农业干部往往不受重视,在地方干部结构中被边缘化,落实中央惠农政策缺乏积极性。
“谁抓农业谁落后”的认识背后,是一种扭曲的政绩观在作怪。它提醒我们在为惠农政策叫好的同时,必须检讨政策落实的效果。国内一位经济学家曾说,在中国,如果某项改革不能给地方和部门带来直接利益,改革方案就可能被放到书柜的一角落满灰尘。这话虽然未免夸张,但却道出了政策落实的困难经常会超出人们的想象。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更显重要。去年和今年中央两个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广受农民欢迎。这些政策的落实,最终要靠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干部。如果地方政府从错误的政绩观出发安排工作,把“三农”工作边缘化,受欢迎的政策就无法落实,城乡发展就无法统筹、协调进行,科学发展观就无法付诸实践。
县乡两级政府是抓“三农”工作的主力。县乡干部抓“三农”,不仅不是落后,而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先进行为。如果非要说这是一种“落后”,那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需要这样的“落后”,农民群众欢迎这样的“落后”。
政绩考核办法是干部工作的风向标。对农业县市或粮食主产区干部政绩的考核,应该以“三农”发展指标为重点,防止出现工作要求和实际考核“两张皮”现象。这是当前完善政绩考核体系的现实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