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吉林频道8月25日电(记者 齐海山)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吉林省,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措施,重点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提高了基本农田的粮食生产能力,农民收入也得到持续增加。近三年来,吉林省共投入各类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5.8亿元,增加粮食生产能力5.5亿公斤,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由2001年的2300多元提高到去年的3200元。
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输出省,吉林省现有耕地6000万亩,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却取得了粮食人均占有量、商品率、调出量和玉米出口量四项指标长期居全国首位的好成绩,奠定了全国商品粮大省的地位。粮食大省如何继续做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文章?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雒鹏飞说:“吉林省近些年来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重大决策,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成为吉林省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先锋队和示范区。”
雒鹏飞介绍,最近三年来,吉林省共投入各类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5.8亿元,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34万亩,增加粮食生产能力5.5亿公斤;扶持种养加综合开发项目220个,其中,年产值在千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项目35个。各类项目共创造产值48亿元,农民增收11.3亿元,财政增收2.5亿元。
吉林省围绕粮食主产区的资源优势,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大力进行农业机械化、水利化、良种化及标准化示范建设。在位于吉林省西部干旱地区的洮北区,农业综合开发投资0.8亿元,对14万亩的水田灌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项目区的灌溉条件,大大提高了灌溉保证率,洮北区已经成为全省水稻的重要生产地区。同时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在洮北分灌区,种植水田的农户人均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近3年来,吉林省共建设小型水库66座,排灌站109座,打机电井2955眼,修建大小田间水利工程4970个,新增灌溉面积102万亩。通过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原来非旱即涝的农田变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良田,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
吉林省从土地资源辽阔、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农民收入渠道狭窄的实际出发,围绕发展农村合作化,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民多渠道增收,建设一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村,实施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的“一变多工程”。德惠市同太乡2003年进行了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同样是500公顷土地和223户农民,但人均收入由2002年2828元提高到2004年的5352元。三年来吉林省对农业机械化试点项目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16亿元,购置大型农用动力机械913台,配套农机具1762台,开发项目区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园田化。
吉林省通过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村股份制农机合作化的办法,实现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使大型农机具在项目区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玉米斤粮成本由原来的0.33元降低至0.21元,大豆斤粮成本由原来的0.64元降低到0.55元。项目区玉米的公顷产量达到8338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246公斤;大豆的公顷产量达到3000多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00多公斤。
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针对全省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问题,大力组装配套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采取科技承包的方式,通过招标,把20多所国家和省级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引进到项目区里来,组建科技示范区。在玉米高产品种的培育、优质水稻开发、畜牧新品种的改良扩繁,以及节水灌溉、改土培肥、新农作制的推广等众多增产措施上,进行了示范推广,促进了吉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近3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科技资金8684万元,建设科技示范项目16个,使农村技术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农业开发的科技含量有了明显提高。
来自:新华网吉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