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农民 服务新农村 农业部将在农村着力培养和建立五支队伍

培养新农民 服务新农村 农业部将在农村着力培养和建立五支队伍

日期: 2005-11-16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本网记者1115从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领导小组主办的农民教育创新与发展论坛上获悉: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将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新型农民的培养要求,并着力培养和建立新农村的带头人队伍,扎根农村、立志务农的农民技术员队伍,骨干农民队伍,农民企业家队伍和能工巧匠队伍,实现农民教育发展的新跨越。
  
农业部副部长、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张宝文在作主题演讲时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张宝文强调,新农村的带头人队伍、农民技术员队伍、骨干农民队伍、农民企业家队伍和能工巧匠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依靠力量,也是农民教育培养的主要对象。今后,首先,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将继续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力争参加绿色证书培训的农民在20032296万人的基础上,到2010年再培训1600万人,使农村每8户农民中有1人参加绿色证书培训;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力争参加培训的农民在2003280万人的基础上,到2010年再培训800万人,使每个村民小组有1—2名优秀青年农民参加培训;适时推出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力争到2010年培植10万名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达到每个乡(镇)培植2—3人。积极实施农业远程培训工程,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发挥远程教育量大、面广、快捷、高效的特点,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卫星和光盘等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农民致富信息及时送给广大农民。其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阳光工程的支持力度,扩大培训规模,调整实施内容,提高培训质量,为我国产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第三,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组织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农业部决定从现在起用10年时间,依托农广校、农业中专学校等机构,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为农村培养100万名具有中专学历的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活动的人才,以及农村经营管理能人、能工巧匠、乡村科技人员等实用型人才,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
  
张宝文最后强调,推进农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除了政府支持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者的努力外,要唤醒全社会重视农民教育的意识,利用社会力量举办农民教育;还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投入体制,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教育工作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民教育的长效机制。
  
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教育部、农业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中央党校以及山东省农业厅的领导和专家作了专题报告。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络员、农民教育研究专家、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全体教职工100余人参加了论坛。此次论坛还在全国30多个省级农广校设立了分会场,通过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卫星网进行了现场直播。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务副校长曾一春在论坛上说,25年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农民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开辟了农民教育新途径,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五级办学体系,培养了数百万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到2004年底,累计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358万人,高等专业人才53万人,绿色证书学员近800万人,青年农民300多万人,开展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33亿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81.4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422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59.2万人,转移就业273.5万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已经成为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曾一春表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将找准发展定位,拓展发展空间,在结合上下功夫;营造发展环境,创新发展机制,在协调上下功夫;争取发展条件,打牢发展基础,在手段上下功夫;提高队伍素质,强化能力培养,在质量上下功夫。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农广校体系健全、贴近农民的有利条件,推进实用技术培训入户;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传播优势,推进媒体资源入户;充分发挥专门培训机构和专业培训队伍的优势,推进农民科技骨干培训入户,为推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