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政府反哺"三农"力度加大:农村税费改革等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传统的农业税即将终结;贫困地区农村贫困家庭义务教育免收杂费和书本费……各种惠农政策沐浴着农民。
农业税免了,农民笑了
2005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明年在全国免征农业税。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扁担沟镇副镇长马建云说,曾经因为缴税,部分农民负债累累。四川省通江县诺水河镇宝光山村村民张志理,给记者看他家每年上缴农业税的单子,仅1999年他家就要上交各种税款2000多元。为完税他不得不四处借款。"一屁股的债,谈何发展?"张志理说。
而今,农民将告别农业税,还将享受许多惠农政策。
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过去因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成为贵州扶贫攻坚的"硬骨头"。更龚组瑶族同胞陆家生说,前年,他一家6口上缴农业税80多元,去年只有30元,今年全部取消了。他乐呵呵地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除了传统农业保住一家口粮外,还发展了鸡、猪、牛等副业,空闲时还到县里打打零工,一年收入至少有四五千元。
地处我国扬黄灌区的宁夏吴忠市扁担沟镇,由于土地次生盐渍化较重,土地撂荒现象较为严重。据统计,2003年全镇共有8000亩土地被撂荒。而今年7000多亩弃耕地重新得到耕种。什么原因让农民的种地热情高涨?面对记者提问,扁担沟村五组农民刘永胜扑哧一声笑了:"因为种地国家不收钱,还要给不少钱呗!"他喜不自禁地掰着手指头算了笔账:每亩地粮食直补12元、良种和化肥补贴5.56元,再加上每亩地免收的21.46元农业税,他家25亩田总计可得近千元,人均超过240元。在中央一号文件引领下,宁夏回族自治区今年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还拿出2亿多元资金补贴种粮农民。
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昌来说,免征农业税,取消农民各种不合理负担,标志着"以农养政"时代的结束,是破天荒的里程碑式事件。
孩子上学不交钱,农民乐了
今秋新学年开始时,宁夏海原县蒿川乡韩套中心小学的教室里,11岁回族女孩马自兰终于如愿以偿地踏进了梦想已久的学校大门,这得益于国家"两免一补"政策。
从2005年春季开学起,国家对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中小学生实行免杂费、免书本费、对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让更多贫困孩子走进课堂。
"两免一补"政策实施,贵州今年有186万农村贫困学生顺利入学。从2006年起,省级财政每年将投入1.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免除杂费和寄宿生生活补贴。宁夏义务教育阶段55.7%的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全自治区有8140名失学、辍学儿童沐浴到免费义务教育的阳光。
据国家民委的信息,中央财政安排的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规模逐年增加,从2001年的1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1.7亿元,中西部地区今年享受教科书的中小学生人数由2004年的2400万名增至约3000万名。
李昌来说,长期以来,农民上交的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出处。农村税费改革后,这一渠道被掐断,致使本来就"贫血"的农村教育,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几乎陷入绝境。没有投入,教师留不住、教学设施设备无钱添置、危房校舍无力修建等问题成了拦路虎,许多农村适龄儿童被拒之校门,一些贫困村寨进入学堂的孩子寥寥无几。没有文化,脱贫致富永远成了农民的梦想。
贵州省望漠县打尖办事处打尖村165户、477人中,读过初中的仅有3人。今年68岁高龄的王奶望水说:"我有5个儿子,没有一个念过书。我受了一辈子的穷,儿子这辈还是穷,下一辈不能再这样了。"她14岁的甥女王望水今年正在读初中。听说今后孩子上学的学费全免,老人脸上荡漾起春天般灿烂的笑容。
教育部今年8月29日宣布,"十一五"期间,农村义务教育将全部免费。
干群关系好了,农民收入多了
李昌来说,随着农村各项综合改革的推进,乡村干部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变过去的直接干预生产、催粮要款为向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转变。农村基层乡政府也正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变,权力型向责任型转变,人治型向法治型转变。
在农村走访,记者明显感到:干群关系拉近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农业的发展后劲增强了。
宁夏吴忠市扁担沟镇前几年曾因群众抱怨、干部发愁而远近闻名。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村干部不再向农民催粮要款,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办实事为农民排忧解难了,原本紧张的干群关系明显改善。今年全镇粮食增产,林果丰收,养殖业持续发展,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600元,比上年净增300多元。镇党委书记徐广堂高兴地说:"自1990年扁担沟镇成立以来,今年首次出现群众零上访。"
贵州省兴义市顶效开发区绿化村400多户村民,在村主任杨明权带领下种植桃树,几年时间,种植面积由几十亩发展到2万多亩,今年8000多亩挂果,销售收入就达360万元。为了帮助村民销售桃子,村里组建了桃业公司,从引种、种植、收购、销售提供一条龙服务。由于引进的是优良品种,一斤桃子市场价就卖到4元多。布依族村民陈永美告诉记者:"不是村主任的指引,我们哪有今天的富裕。"今年她家种了15亩桃树,还未全部挂果就已经收入6000多元。
记者在村里看到,一座座新瓦房点缀在桃林间,一条条水泥路直拉到村民家中……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