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成为信息化中的主角,也是潜在问题最多的领域。 9 月 22 日,以“推进农业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 2005 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在京举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在高峰论坛演讲时指出,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农业信息化的瓶颈
在各个领域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农业信息化还停留在表面层面,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显然,这与中央连续两年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政策不匹配。
根据相关统计报告数据,目前全国 97 %的地市和 80 %的县级农业部门设立了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可以直接向农民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 18 万人,全国 80 %的左右的地级和 40 %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 80 %的乡镇信息服务站拥有计算机并可实现联网。但农业信息化中的问题也是俯首即是。比如,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计算机的普及能力不够,农民文化水平偏低,掌握计算机技术往往是奢谈,整体素质低令人担忧。此外,中国农业网站数量甚至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但却没有发挥实际效果。
同时,产业化程度不够也是一大门槛,不能形成产业规模就难以有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因为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购买信息技术设备,支付获取信息费用,这对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不高的农业生产来说,权衡之下,显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所以,很多信息化的努力都是隔靴搔痒,“面子工程”居多。而且,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表现在基层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