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还存在粮食供不应求的情况,需要大量进口,粮食安全问题仍十分严重。
昨天,在“财经年会2006:预测与战略”会议上,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作了上述表示。
柯炳生介绍说,依照今年中国进口的棉花、谷物和大豆三种产品总量,如果这些全部在国内生产,需要占用土地2亿亩,而中国的耕地面积也仅为18.3亿亩。“此外,我们还面临着土地减少、资源压力增大等情况,还有‘禽流感’等突发事件的压力。”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产业与技术室主任张照新向《第一财经日报》介绍,今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为1.5亿亩,但进口量大约是2400万吨,相当于中国产量的1.3~1.4倍。再加上需要进口小麦400万~500万吨,总共3000万吨左右的进口量,相当于中国粮食消费总量的6%左右。
“应该说这个数字不算高,但要看到,尽管人口增势已经放缓,但人口总数还是一直在增加,粮食消费量也就会持续增加。而另一方面,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用地也增加,农业用地逐步减少,农民进城也造成个别农业地区劳动力缺失,所以,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张照新说。
令柯炳生感到不安的是,肩负着中国粮食生产大业的中国农民的收入,与城镇居民的收入的距离也在不断拉大。“占有47%就业份额的农业创造的产值,只占到GDP的15%,可见农民的收入之低。”
而农民与城镇居民的差距并不仅仅表现在收入上,更在于公共服务方面。柯炳生说,国家财政在城乡之间投入的重大偏差,造成了农业人均用地少、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更享受不到公共财政带来的教育和医疗等福利。
尽管柯炳生表示“很难有灵丹妙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但他坚决地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个政策是好的,反哺的程度和支持的程度直接决定了‘三农’问题的解决程度!”
柯炳生认为,这种“反哺”不应该仅仅表现在补贴上,还应该从国家财政收入以及新增财政收入中拿出更大的比例来支持农村。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