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兰市调整产业结构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舒兰市调整产业结构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日期: 2006-01-19  来源:吉林日报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奋斗目标。舒兰市是吉林省的一个农业大市,全市总人口67万人,农民占70%。2005年,舒兰市农民人均收入预计达到3400元,年均增长7%。能不能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关键要抓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两条主线。
  一、依托资源优势,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
  舒兰市的农业资源比较丰富。整合这些资源,我们确立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思路。
  一是打绿色牌,增加粮食作物的附加值。粮食生产历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要在有限的耕地上增加粮食的收入,必须提高粮食的附加值。为此,舒兰市以“调优品种,提高质量,扩大总量”为目标,对粮食种植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在全市重点推广了绿色水稻、绿色优质大豆、优质专用玉米三类作物。为确保绿色粮食作物的全面推广,首先建立了绿色作物示范基地,对农民进行引导;其次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并成立了科技服务队,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严把质量标准关,同时对产品进行包装,打造了“米贼”、“丰珠”牌精制米,“吉禾”豆奶等品牌产品;其三,为农民联系经销商,特别是引资建设龙头企业。与传统粮食作物相比,农民户均增收300万元。
  二是念特色经,做强做大特色产业。舒兰市在山区乡镇实施了特色产业园建设工程。由各乡镇组织原来的生产经营大户牵头,成立了药材、食用菌、山野菜、林蛙等专业协会,协会采取“项目进园、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销售”的运作机制,通过园区示范、能人带动等形式,不断吸收会员,现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特色产业群。
  三是发牧业财,向精品牧业要效益。下大力气实施精品牧业园建设工程,按照国际兽医卫生标准和食品卫生标准,集中统一建设畜禽饲养圈舍,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目前,全市17个乡镇共建成35个生猪、黄牛、肉蛋鸡、白鹅等精品牧业园。2005年,全市预计实现畜牧业产值18.24亿元。
  二、搭建服务平台,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舒兰市农村劳务输出的主要做法是:一是把劳务输出当成产业专人抓。家里有专人组织,外面有专人联络,外出有专人带队,有专人定期走访,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制定可操作措施具体抓。制定了《关于在全市大力开展劳务输出的意见》,对外出打工者在土地承包流转、劳动积累工、义务工以及下岗职工外出的社会救济、保险关系接续、劳动关系处理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解除了外出打工者的后顾之忧。在重点乡镇建立劳务基金制度,弥补外出劳务人员因特殊情况造成的经济损失,一些乡镇还实施了奖励办法和担保贷款办法。市财政投资360万元,购买了一幢750平方米的单体楼,专门作为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中心,为17个乡镇街的劳务站配备了微机等设备。三是强化服务保障持久抓。全市以劳动就业局为牵头单位,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外经部门负责劳务组织管理,公安部门负责办理相关证件,财政部门负责业务经费,民政部门负责外出劳务人员家庭生活困难救济,农业部门落实农村劳动力输出的有关政策等等,使这项工作形成社会合力。
  目前,舒兰市劳务输出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品六化”的格局。一品即以诚信为品牌;六化即组织指导化、信息网络化、动作规范化、培训需求化、基金保障化、服务全程化,从而使农民劳务输出的收入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农民要想增收,必须在总体上稳固农业的同时,在个体上走出农业的圈子,在保证农业收入的同时,到农业以外去获取更多的收入。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