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粮逆境夺丰收背后的水肥故事

日期: 2022-06-28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吴勇 王泽农

   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河北考察时指出,总体看今年全国小麦比去年增产,丰收已成定局。这给人们吃了定心丸,为全年粮食稳产打下基础。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双重考验下,克服罕见秋汛、大面积晚播弱苗及收获前干热风影响,今年夏粮逆境夺丰收背后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的“成功密码”?

藏粮于技,水肥一体化是逆境增产的科技密码

“有肥无水望天哭,有水无肥一半谷”,不论是在前期晚播弱苗促弱转壮还是灌浆期防“干热风”保夏粮丰收行动中,水肥科学运筹对小麦“妙手回春”“保驾护航”的作用一次次得到凸显,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巧施肥水,有效实现了增穗数、提粒重,成为夏粮丰收的关键密码。

麦收时节,冀南平原的麦田一片金黄色。望着长势喜人的小麦,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民丰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薛红欣脸上露出了笑容。“每一根麦苗都来之不易,促弱转壮主要是靠水肥调控,专家给咱开出了好‘方子’,种出来的小麦就是不一样。”

经测产,薛红欣的小麦田较周边同期播种的麦田增产12%。合作社于今年初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铺设了浅埋滴灌带,针对小麦弱苗“一根针”的实际情况对灌溉时期、灌溉方式、灌水量和施肥方式做了调整,在分蘖期墒情不足时,小水湿润滴灌7—10方/亩,补充表墒;在小麦起身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各浇水1次,并随水滴施尿素硝铵,在省水省工的同时促进了晚播弱苗的升级转化。“下一季玉米仍继续采用滴灌方式灌溉,预计每亩可节水60方。”薛红欣补充道。

“亩产1100斤,你都想不到这是我们去年最差的一块地,受去年秋季降水的影响,这块地播种时已到了11月27日,越冬时没有完全出苗,属于‘土里捂’。”山东章丘中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部部长赵建鹏介绍,后来区土肥站专家专门给他们制订了水肥管理方案,利用水肥一体化设备分阶段多次灌水施肥,满足小麦各生育期要求,并利用田间墒情自动监测站实时掌握土壤墒情状况,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及时灌溉,在水肥一体化、测墒补灌等一系列措施综合推动下,晚播小麦最后不但没有减产反而还实现了增产。

科学的水肥运筹技术与质量过硬的好肥料相得益彰。全国农技中心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金硕果家庭农场布设了冬小麦巧施肥水促弱转壮百亩示范区,该农场小麦播种时间较往年偏晚10天左右。区农技中心技术员李艳宁说:“我们按照全国农技中心小麦巧施肥水促弱转壮技术试验示范方案,在小麦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期分别喷施示范肥料一次。不同示范处理的小麦亩穗数较对照区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以喷施有机水溶肥、海藻肥亩穗数增加最多,较对照增加4万穗,亩增产在50公斤以上。”

藏技于水,高效节水灌溉是丰收背后的装备基础

如何才能实现水肥一体化,将巧施肥水的技术要求落实到田间地头呢?这离不开背后的墒情监测黑科技和高效节水灌溉硬装备。近日,山西运城永济市栲栳镇棉花原种场传来丰收的喜讯,经专家测产,农场的晚播麦田亩产637公斤,农场技术负责人张彩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觉得今年麦子的丰产主要归功于精细的田间管理,而精细的田间管理有两大利器,一是高效节水灌溉设备,二是土壤墒情自动监测仪器,二者缺一不可。土壤墒情自动监测仪实时测定耕层土壤含水量并自动上传至智能灌溉决策系统,系统在综合土壤墒情、作物需水特点及降水气温等气象参数后,可自动计算出灌水量并灌溉,在省时省工的同时也节约了宝贵的黄河水资源。山西省土肥站节水科张国进研究员补充说,智能灌溉设施就像麦田的智能管家,真正帮人们实现了农田水分精准调控,安装这两套设备的麦田,比其他麦田平均要增产60公斤左右,增产率超过10%,是真正的节水丰产神器。

在河南获嘉县,弘晟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好收成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利农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的三个千亩水肥一体化示范方播期都同比常年偏晚20天左右,但每亩实收小麦产量都在700公斤左右,部分核心地块亩产800公斤以上。在晚播与干热风的叠加影响下能够喜获丰收,合作社应用的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设施及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可是立了大功。获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王庆安说,前期小水灌溉施肥给弱苗“补营养”、中期肥水调控增穗数提粒重、后期喷水降温防干热风全靠这些水肥一体化设施设备,既省工省力,还作业均匀、效果好。

在安徽阜阳市颍上县西三十铺镇三十铺村永祥良种服务有限责任公司525亩小麦示范田测产现场,颍上县土肥站站长王树文宣布:“小麦亩均产量609公斤,比未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小麦田块增产65公斤。”公司负责人朱永祥自豪地说:“我这片小麦去年虽然种得迟,当时因秸秆直接翻耕还田,土壤比较松,出苗还比周围的差,但我这套固定喷雾式水肥一体设备帮了大忙。春节前及时浇了一遍水,同时喷了一次叶面肥,开春后我又在返青和拔节期各进行一次浇水和叶面喷肥,结果我的麦子比别人的都好。”“我大概算了一下:一亩多收65公斤,就能多挣180多块钱,总共能多收34000多公斤,能多卖9万多块。”王树文补充说:“这套设备是由省土壤肥料总站联合省农科院自主研发,能360度自由旋转雾化喷灌,每亩能节水40%,节肥25%,节省投入45元左右,525亩小麦可节本23625元。实际算起来,朱老板今年节本增收12万元左右,等于多赚一台小汽车!”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农村部节水农业专家组组长康绍忠指出:“确保粮食安全,耕地是基础,种子是关键,水利是命脉。通过墒情监测、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等综合措施,把农田土壤水分控制在农作物最适宜生长的范围,水分养分协同配合,可以促进作物生长,使作物优质高产,把增产潜力发挥到更高水平。今年晚播弱苗促弱转壮,夏粮能够逆境丰收,充分说明了藏粮于技、藏技于水的巨大潜力。”

勠力齐心,逆境丰收离不开的水肥队伍

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灰古镇秦圩村,50岁出头的区土肥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孙海龙正组织区农技中心的专家进行小麦测产,他感慨道:“去年小麦晚种了近20天,加上受多发散发疫情影响,确保夏粮丰收形势非常严峻。但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尤其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积极奔赴生产一线、一对一帮扶指导农民,实现了大灾之年小麦再夺高产。”

孙海龙说,好技术真正被农民采纳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埇桥区就晚播小麦弱苗促弱转壮,光是灌溉施肥指导意见,就发了三次,但不少农户就是不接受,怕投入多回报少。为此,土肥站在这块地布设了水肥一体化示范,先后组织近200个大户召开了现场观摩会,用事实效果说服他们。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魏启文介绍,为做好冬小麦促弱转壮夺丰收,全国农技中心先后印发了《冬小麦春季科学灌溉技术指导意见》《晚播小麦巧施肥水促弱转壮技术方案》等技术指导意见,组建了一批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奔赴冬小麦各主产省生产一线,确保指导到户、方案到户、技术到户。上半年共组织技术培训班400余期,培训农户、合作社、大户等10万余人,印发冬小麦科学灌溉、施肥技术指导意见300余期、墒情信息8300余期,开展冬小麦晚播弱苗巧施肥水促弱转壮试验示范300余个,示范面积128万亩。面对5月下旬到6月下旬华北、黄淮麦区的高温干旱,中心加强与气象部门沟通会商,及时组织专家进行夏收夏种墒情会商,提前开展小麦防干热风水肥调控技术指导,各级肥水技术推广部门迅速响应,发布墒情预警信息及因墒灌溉指导,基层农技人员进村入户进行宣传指导,指导农民采取叶面喷水、喷施叶面肥等措施,及时浇灌“麦黄水”,增加田间湿度,延长小麦灌浆,减轻“干热风”危害。

在轰隆隆的收割机声中,今年的冬小麦大多已颗粒归仓,但水肥科学调控与稳产保供的故事仍在继续。据全国土壤墒情系统监测,6月中下旬,受温高雨少影响,黄淮海平原、关中平原中西部等夏播区及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等春播区局地旱情持续发展,对夏玉米播种出苗及春玉米拔节产生了不利影响。夏迟一日、秋晚十天,抢农事,保夏种,炎炎烈日下,各地土肥水技术推广人员又奔向了抗旱保秋收的新战场……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