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共享 数据兴农
在3号展厅,一个以科技蓝为主色调的展区非常引人关注:大屏幕上不断切换的数据、图表、抛物线、柱形图,都在表述着农业大数据背后的深层含义;“吉农云”“吉牛云”“豆业云”“数字乡村”“校园团餐供应链”等数字化平台展演展示,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数字农业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近。
“我们为县级政府、涉农企业、农民主体提出基于农业大数据的农业产业互联网解决方案。” 展商代表布瑞克农业大数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姜珊一边指着大屏幕一边向记者介绍,如今的大数据可以解决数字农业全产业链的产业规划、数字化种植养殖管理、智能化市场风险管控、公共品牌打造、产销决策等问题。同时,还可为县域涉农经济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方位“互联网+农业+金融”服务支持。
与传统农业的“干起来再说”不同,数字农业中大数据、用户画像、趋势分析等成为农业经营主体的必修课。“时下的中国,数字技术在‘三农’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从电商下乡到网红经济,从农产品育种到‘三产’融合,都与数字技术息息相关。此次我们参展凭借的是域内农高区的优势,带来的是‘三农’领域数字化、智能化优秀企业,旨在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全省数字农业底座’ 和‘应用推广样板’。”净月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局局长高洪宇表示。
“云”上农业 全产业链升级
本届展会上,来自国内的数字农业企业集中展示了数字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中的应用与创新。线上部分,展会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创新,以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将继续依托“10+365”一站式网上交易服务平台,突出展示数字贸易、农业物联网、智慧会展等新业态、新模式,通过开展“云展示”“云交易”“云服务”等,提升展示、宣传、洽谈、交易等功能作用,实现展产互促、融链、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会展新模式。通过平台的询报盘、供需发布、大数据精准匹配、在线对接会等功能,带动商品信息和企业信息配对交流,打造展贸融合的生态服务平台,助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以“豆业云”为例,致力于实现中国豆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体系化,打造集在线交易、智慧物流、供应链金融、产销调度、农业信用等一站式服务的综合供应链平台。“‘豆业云’平台拥有覆盖全国各大产地的源头供应商300余家,平台的客户数据库可直达用户并引导下单。不只大豆这一个单品云,我们将陆续上线‘核桃云’‘糖云’等多个单品云。”展商代表王维如是说。
而本土化的“吉农云”是省、市、县、乡、村五级架构的工具化平台,拥有卫星遥感、农业物联网、智慧农机、玉米大数据等23套支撑应用系统,具备业务应用、数据采集、叠加分析和数据分发等功能。目前,这一平台正在我省快速推广。作为开发方,吉林省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孙英霞表示,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其赋能“三农”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吉农云”不仅搭建了政府与农民、经营主体、社会机构的数字化通道,还实现了经营主体数字化转型,也为政府高效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物联网精准匹配 从田地到餐桌
走进高新无土栽培展示区,现代农业物联网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形式全方位传递着现代农业的气息。展示区负责人王伟介绍,温室内铺设着复杂的环境控制系统,实时智能调节空气温度、湿度。“这里还有潮汐式灌溉系统,是基于潮水涨落原理而设计的一种高效节水灌溉系统。”王伟指着一台缓缓移动的小型设备说,其适用于各类盆栽植物的种植和育苗管理,可有效提高水资源和营养液的利用率,很好地解决了灌溉和供养的矛盾,还可节省劳动力,是一项高效高能的农业技术。
科技推广是长春农博会经久不变的主旋律。近年来,国内在农业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许多都在展会上充分展示。今年我省围绕“千亿斤粮食”“千万头肉牛”工程和“十大产业集群”建设等,积极探索发展新农业,着力在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农产品加工一体化等方面做好展示示范,围绕黑土地保护、精准农业、绿色农业等领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积极推进展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展会期间,线上展会举办了“第二届‘云上农博’金秋购物节”活动,依托“农博云”商城在线设置“吉林乡村振兴特色商品贸易展销区”“国际进出口商品贸易展销区”,应用微信小程序推出自创品牌“农博优品”特色商品及农博闪送服务,邀请线下名优企业上线交易,把优质农产品端上消费者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