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秸秆还田、推广深翻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江苏淮安洪泽区——
耕作更科学农田绿色更肥沃(美丽中国·关注生态低碳农业发展①)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岔河村田间,秸秆打包机正在打包秸秆。殷潮摄(人民视觉)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循环农业探索、国家级生态农场创建……为推进生态低碳农业发展,江苏淮安洪泽区、黑龙江佳木斯桦川县、江西宜春高安市、湖北黄冈武穴市等地展开多种尝试。即日起,本报推出“美丽中国·关注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系列报道,聚焦全国各地生态低碳农业发展中的探索和经验。
从周边村镇收上来的麦秸秆,被运送到公司的发酵车间;装载机将秸秆、鸡粪按一定比例搅拌并泡水,经过“建堆发酵”工艺处理,堆得像一座座小山一样的混合物表面就会布满菌丝,成为双孢菇生长所需的培养基。秸秆就这样变废为宝了。
淮安市洪泽区地处江苏省北部,水网密布,土壤肥沃,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全区耕地面积59.18万亩,是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
洪泽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飞介绍,近年来,该区在推行秸秆还田、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达95.68%,秸秆还田率达59%,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8%。
点草成金,破解秸秆利用难题
记者在位于洪泽区三河镇的江苏紫山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看到,工人们将一批已经发酵完成的培养基送到立体菇房,在上面播撒菌种,再经过30天左右的时间生长,这批双孢菇就可以销往全国各地。据统计,该公司每天生产双孢菇近70吨。
“双孢菇是草腐菌,秸秆是它们的最优原料,双孢菇‘吃’了培养基,能生长得颜色白、个子大。”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洪龙杰说,公司选址在这里,原因之一就是看中这里小麦秸秆资源丰富。
紫山公司所在的三河镇双坝村,就是提供原料的重要基地。“每年6月,与紫山公司合作的收储企业会来村里收秸秆。”双坝村党支部书记王延波介绍,农户们将麦子收割后,大量的秸秆就被抛撒在田里,秸秆收储队开着搂草机将秸秆拢成30到50厘米宽的长条,再开着打包机将秸秆打捆,然后用叉车叉到运输车上,送往紫山公司。
夏收季节,如何防止秸秆焚烧、抛河引发环境污染,是王延波最头疼的事情。“适量的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肥力,但如果太多,不仅田地不需要,还会造成污染。以前,还有人会偷偷点火焚烧秸秆,污染空气,还造成安全隐患。也有人干脆将秸秆堆放田头、推下河道,遇到降雨,秸秆会腐烂发臭,污水进入河流又造成水质下降。”王延波说,前些年,每到夏收时,全体村组干部就要全天24小时巡逻。
现在,这样的压力减轻了。全村9700亩耕地轮茬离田。秸秆收储企业直接与村委会对接,并给予村民一定补贴,这两年几乎没有秸秆乱烧乱抛现象。
洪泽区农村能源服务站站长杜国防介绍,该区实施“政府引导、企业实施、镇村服务、农户参与”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全年实现秸秆离田40万亩,构建多种产业链条。对开展秸秆离田的村,洪泽区给予10元/亩工作经费补助;对参与企业提供50%左右的购置机械设备补助,以及10元/吨到30元/吨的秸秆离田收储利用补贴,大大提高了积极性。
犁耕深翻,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农药使用
春节之后,温度提升,洪泽区东双沟镇郭贝村的加阳家庭农场里,小麦进入分蘖期。“这个冬天低温少雨,但小麦依然长势很好——枯叶少、杂草少、虫害减少。”42岁的家庭农场负责人徐加阳说,这离不开近两年推广的生态型犁耕深翻作业。
前年开始,洪泽区试点犁耕深翻,农户自愿报名。徐加阳流转了1100亩耕地,种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当过农机手的他懂得深翻的好处,当年9月初就携带身份证、土地流转合同到镇农村工作局申报。11月底水稻收割完成、小麦种植之前,区里统一安排农机手来深翻。
此前,洪泽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了农机手培训,徐加阳也参加了。他向记者细细介绍其中“学问”:“深度要在20厘米以上,秸秆覆盖率要超过90%,要达到规定深度、深浅一致,地表平坦、犁底平稳,犁到头、耕到边……”
这项试点在郭贝村推广时,有些农户纠结深翻的几天工期会耽误农活,或者担心翻耕之后地不平整。洪泽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乡亲们到加阳家庭农场参观,并请徐加阳给他们算了一笔账。和普通还田相比,犁耕深翻技术和设备更为先进。大马力拖拉机上使用液压翻转犁,并安装有智能芯片,对作业的时间、位置、轨迹、深度等全面记录。
“犁耕深翻时,杂草、秸秆作为肥料被翻下去,底下的新土被翻上来,脚踩在上面,原本板结梆硬的耕作层变得松软厚实,化肥使用量减少了20%左右。同时,虫卵也被翻下去,深埋到土里20厘米处,来年虫害就少,每季至少可节省一次打药。”徐加阳说。
洪泽区农业农村局农机推广站站长王康宁介绍,生态型犁耕深翻是一项环境友好型惠农措施,一方面,土壤有机质含量可提高3.1克/千克,每亩耕地的需肥量降低了;另一方面,深翻又减少了田间的杂草量和病虫害的发生率,种植户对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量也大大下降,进一步减轻了环境负荷。
2021年开始,洪泽区被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列为全省实施生态型犁耕深翻还田的试点县之一,每年试点3万亩。洪泽区农业农村局统一组织机手免费为种植户进行深翻作业,由财政承担全部深翻作业费用。
精准用水,高标准农田节水增效
在洪泽区岔河镇滨河村一组南侧,一片1815亩的高标准农田下方,埋藏着4排共1100多米长的管道,管道铺设在废弃农渠下方80厘米处,上面覆上土、分层压实,再种植上两季农作物,增加了30多亩农田面积。
这里为什么要铺设管道?
洪泽区地势西高东低,是一个从洪泽湖流向白马湖的自流灌区。其中,紧邻白马湖的岔河镇四面环水,农户需要提水灌溉。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的部分泵站逐渐老旧,有些村民便通过柴油发动小泵满足自己的用水需求。
“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用水效率不高、容易导致污染。”洪泽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科长刘旸介绍,2019年起,该区从增量水和存量水两个角度,实行小灌区改造,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本增效。建设地下管道,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
滨河村党委书记石玉喜介绍,每年6月到10月农业用水高峰期,以前要先通过泵站将农渠打满水,再将水引入农田里。现在铺设了管道,一旦需要用水,350个分水口各就各位,各自独立、精准用水。
据洪泽区农业农村局统计,土质渠道的灌溉水利用率为60%,管道灌溉水利用率超过97%,大大提升了使用效率、节约了种植成本。目前,全区已铺设管道超过640公里,惠及1.4万亩耕地。
这些天,在滨河村的河边,7台挖掘机正在马不停蹄地施工,将河道淤泥一斗斗清理出来、打捞上岸。监理人员介绍,清理淤泥后,将在底部浇筑混凝土格埂,岸坡铺上生态砖,往水里栽种芦苇、香蒲、鸢尾、黄菖蒲等植物,修建成一座“生态浮岛”,在净化水质后实现农业退水循环利用,计划在今年4月全部完工。
“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来说,最重要的是灌得上、水质好。”刘旸告诉记者,以滨河村为试点,农田退水生态循环利用将覆盖到白马湖圩区13个村6万亩耕地,帮助高标准农田节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