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侵蚀沟分布 构建大数据平台

“黑土粮仓”保护科技会战初告捷

日期: 2023-08-01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阎红玉 缪翼

  这些天,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的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通过广泛运用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技术,土壤肥力、植株结实率显著提升。

  这只是吉林省3300余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的一个缩影。

  时间回到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时明确指出: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带着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时代命题,吉林省政府会同中国科学院依托东北地理所启动实施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如今,这场科技会战已近3年,成效几何?

  摸清黑土为什么“不黑”了

  “土地长期种植作物后,有机质分解多了,补充却少了,黑土变得‘不黑’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科学总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佳宝说,“侵蚀沟是黑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不尽快治理会严重影响粮食产能。”

  张佳宝指导下的“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通过实测和高分辨率的遥感调查,首次得出黑土区侵蚀沟有49.6万条的数据,摸清了黑土侵蚀沟的空间分布,同时对黑土地自然资料土壤性质、作物生长状况等进行全方位监测,创建了以“地理学+大数据+现代农业”集成的“全域定制模式”等,全方位保卫“黑土粮仓”。

  “千亿斤粮食”产能不是梦

  吉林省把握住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黄金期,粮食产量已经连续两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今后,将向着2035年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奋进。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介绍,以秸秆覆盖还田垄作、条带耕作、宽窄行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主体,以土壤保育、高产高效为目标,融合耕作栽培、品种、管理、农机,创新升级梨树模式,形成技术区域化、参数精细化、机具系统化、管理一体化的保护性耕作综合技术体系,实现土壤保育与粮食产能提升协同发展。

  如今,梨树县通过不断总结和推广保护性耕作,黑土地变得越来越肥沃,玉米平均亩产也提高了8%以上。

  黑土地有了“一张图”

  “通过集成数据存储、监测、评估预警和黑土农情参数一体化处理子系统,构建黑土地保护数据基础,实现黑土地质量、耕作管理等方面的监测监管。”姜明介绍,科技会战项目全面完成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利用“一张图”大数据管理平台一期建设。

  此前,针对吉林省2022年遭受洪涝灾害影响,天空地一体化技术对全省受灾面积及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评估;2022年9月,粮食产量又被精准估算,为省政府相关部门的粮食数据统计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保护性耕作版图不断扩大

  吉林省着眼于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规模,落实中央扶持资金12.47亿元,3300万亩任务已细化分解到县、乡、村。

  梨树模式、大安模式……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李德明细数着吉林黑土地上一个个保护性耕作模式。

  李德明介绍,2022年,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推广面积扩大到3283万亩,排名位居全国前列。推广“深翻+有机肥”技术110万亩、米豆轮作200万亩、盐碱耕地治理模式10万亩以上。同时,新建高标准农田550万亩,累计达到4330万亩,治理侵蚀沟257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8平方公里……“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力度在逐年持续加大。”李德明说。

  守正笃实,黑土地保护久久为功。未来,随着“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继续推进,生物、信息、空天遥感等多学科技术与农业将不断融合,越来越多“用得上、有影响”“推得开、留得下”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将造福于人民。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