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滋养一方特产。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畜牧业大省,我省地处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坐拥享誉世界的黑土带核心区,山水林田湖草等资源禀赋独特,参菌鹿蛙等特色产业发展优势突出,是全国的“大粮仓”“大肉库”,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基础强、潜力大。
近年来,我省把全面发展“四季农业”,加快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重要指示要求的实际行动,深入挖掘树上摘的、地里长的、水里游的等资源优势,拓展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努力走出具有吉林特色的大农业、大产业发展之路。
寒冬时节,走进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豆油生产车间内阵阵豆香扑面而来,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在熟练地操作榨油机、过滤机。一颗颗金黄饱满的大豆经过压榨、过滤等工艺流程,产出食用豆油。
“高油豆出油率在13%左右,一天能生产豆油1500斤左右,生产季一共能产豆油十万斤左右。” 合作社豆油生产负责人张雷说。
今年,我省坚持稳粮和扩豆并重,把大豆油料扩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的激励下,2023年种植大豆2000亩,为豆油加工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同时,合作社在原有销售模式下增加电商直播,拓宽销售渠道。
“今年大豆产量每垧地比去年增产大概2000斤,能打到6000斤。” 合作社销售经理王敬然高兴地对记者说,通过打开线上销售渠道,将小礼盒装的豆油给顾客包邮到家,今年销量有了大幅提高。
在如今“互联网+”的浪潮下,蛟河市森百味食品有限公司也积极响应,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助力,成功地让黄松甸黑木耳搭上了“网络销售快车”,实现了“不出家门,卖往全国”。
在森百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筛选、灌装、封装、打包黑木耳,准备发货。
“今年,黄松甸镇共种植黑木耳3.5亿袋,产量1.5万吨,产值10.5亿元。公司全年网络销售约20万单,交易额实现3000多万元。”公司经理金萍萍自豪地对记者说。
小木耳变身致富“黑牡丹”。近年来,我省成功打造了国家级吉林长白山黑木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黑木耳特优区2个,黑木耳栽培规模达到28亿袋左右,居全国第二位。2022年,“吉林长白山黑木耳”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成为“吉字号”农产品品牌的“黑金名片”。
走进珲春市马川子乡田野粮米加工有限公司近千平方米厂房里,大米加工生产设备正在全速运转。经去壳、研磨、去杂质、抛光等工序后,一粒粒水稻变成晶莹剔透的大米,打好包装等待发往各地。
“我们一年能加工大米一万吨左右,主要发往宁波、天津和俄罗斯,今年销售额能达到五千万元左右。” 公司负责人李艳梅说。
为夯实全年粮食生产基础,今年,我省立足“千亿斤优质粮食”生产工程目标实现,逐个环节安排部署、逐季压茬推动落实,全力以赴夺取粮食丰产丰收,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今年全省粮食总产837.3亿斤,创历史最高纪录,从全国第五位升至第四位。粮食单产958.2斤/亩,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一位。
在四平市铁西区吉林省辽牧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只只蛋鸡在养殖场恒温定湿的“楼房”里茁壮成长,一枚枚刚下的鸡蛋在生产线上自动排列,经过人工筛选、光感检验、紫外线杀菌等工序,生产出安全健康的蛋品。
“上料、喂水、调温、控湿、集蛋等日常工作一键就能完成,相比传统养殖方式,智能化养殖更加绿色、健康、安全、放心,生产出的产品品质优良。”公司董事长杨立恒说。
为了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公司又投资了1.2亿元,建设完成了以鸡蛋深加工为主要产品的二期工程。
“二期项目主攻方向就是产业高级化,提高我们鸡蛋的附加值,产品主要以咸蛋黄、溏心蛋、高胶蛋白、液蛋等系列食品为主。” 杨立恒说。
瞄准产业高级化,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全力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增值文章,是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主攻方向。随着一个个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落地,一项项政策举措落实,全面激发了我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细胞”。
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截至目前,全省建设“十大产业集群”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09户,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19个。现代农业产业串珠成线、集群成链,已汇聚起建设国家“粮仓肉库”,百姓“中央厨房”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