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让粮食监管精准有力

日期: 2024-03-01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慧

   政策性粮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稳定市场的“定海神针”和粮食宏观调控的“蓄水池”。管好政策性粮食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本途径在科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强化监管,用信息化技术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政策性粮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稳定市场的“定海神针”和粮食宏观调控的“蓄水池”,但政策性粮食分布点多面广,监管难度大。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近日发布的资料显示,我国政策性粮食信息化覆盖率100%,覆盖中央储备粮、最低收购价粮、省市县三级地方储备粮等所有中央和地方政策性粮食。这给政策性粮食监管带来颠覆性变革,推动监管方式从“人防”向“技防”转变,实现“穿透式”监管,让政策性粮食监管看得见摸得着、更加精准有力。
  监管信息化突破了传统监管模式,实现管理数据化、操控可视化、集成智能化,能够进一步强化监管、堵塞漏洞,确保政策性粮食收购、仓储、调运各环节安全。现在,所有政策性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都是通过信息化系统开展,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过程中的业务数据和所有仓房的视频监控都会实时上传。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监管平台上,能够远程对粮食从收购入库、储存到销售出库等全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管。
  而且,针对以往粮食监管信息化中存在的信息“孤岛”、数据互联互通困难等问题,我国着力构建的以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信息化国家平台为核心、省级平台和央企平台为枢纽、粮库信息系统为基础,实时对接、逐级负责的信息化监管三级系统架构,目前已全面打通,畅通了数据归集渠道,打通了数据共享通道,形成了一体化的数字底座支撑体系,实现监管信息化系统“一盘棋”、数据“一张图”“一张表”。
  监管信息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政策性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方式,实现了收购、储存和销售全过程可追溯、流程可管控,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粮食储存安全,降低了粮食损耗。例如,在收购方面,中央储备粮、最低收购价粮收购全面推广“一卡通”,售粮农户到了粮库门口,用身份证办一张“一卡通”,从粮食登记、扦样、化验、称重、入仓到结算只需要半小时左右,就能轻松完成售粮,不到24小时,钱就打入农户账户。整个过程自动采集数据并及时上传,农户可以随时查看所有数据。这提高了收购作业效率、降低了作业强度,还能有效避免收购点挤占挪用收购资金、“打白条”“人情粮”“转圈粮”等损害国家利益和农民利益的现象。
  再如,在储存方面,粮仓内温度、湿度、虫害变化都会影响粮食储存质量,监管信息化系统能对粮食库存管理、温度湿度监测控制、虫害防治等进行全方位、实时监管。每个粮仓内布设数百个传感器,能实时监测粮仓温度湿度变化、虫害霉变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提醒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置。系统还可以自动调节空调、除湿器等设备,自动开启通风系统,提高了管理效率,实现绿色低温储粮,有效降低粮食损耗。目前,国有粮库储藏周期粮食的综合损失率降到1%以内,与信息化系统作用不无关系。
  监管信息化实现了人机协同“大数据”管粮,能够有效防范粮食购销领域存在的腐败问题。政策性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高发,监管不到位是主要原因。当前,国家粮食和物资管理平台汇集粮食购销数据超4亿条,数据采集范围扩大了60%。国家、省级、央企平台根据管理权限,积极探索应用数字化监管模型,建立并不断迭代完善涉粮违规违法行为大数据预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政策性粮食实行人机协同监管,一旦出现相关情况,由信息系统自动发出预警,执法督查人员跟进处理,相当于为粮食购销和储备监管提供了“千里眼”和“透视眼”。例如,这个系统通过对粮食出入库记录、库存粮食温度、仓内视频监控等海量数据的分析,结合拍卖交易、交通运输等信息,发现“转圈粮”、质量异常、以陈顶新、应轮未轮等行为的线索,及时安排执法人员跟进处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今年已经启动“铁拳行动”,我们要用好中央储备粮库存动态监管系统和粮食企业信用监管系统,不断放大信息化监管效能。
  管好政策性粮食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本途径在科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强化监管,用信息化技术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为全面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