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春以来,从长白山下到洮儿河畔,松辽沃野上农人们抢天时、夺地力,打好春耕主动仗,孕育“大国粮仓”丰收新希望。
作为中国“粮食版图”上的“优等生”,吉林地处世界黑土带核心区、“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粮食总产位居全国第四,粮食商品率超过90%、调出率超过50%。在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吉林承担全国1/5任务,增产200亿斤。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省背景下,如何突破农业传统生产力局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应有担当?根本出路在于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
以“科”字为引领,吉林汇聚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吉林大学农学部、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白城农科院等多所科研院所和高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相继落户,形成东北区域科技创新转化新高地。全省国家级科技小院数量居全国第一。
走农业科技创新道路,吉林底气足、成果丰。
智能农机驶入农田
变“人扛马拉”为“机种机收”
纵横阡陌,“铁牛”唱戏。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逐渐融入农业机械中,悄然改变农业生产面貌。从“人扛马拉”到“机种机收”,吉林正向智能化农机应用方向迈进。
抢农时,保春播。在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由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联合四平亿圣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研发的多功能免耕播种机正在进行播种作业,一粒粒玉米种子精准播撒进泥土里。
“过去种一季玉米,地要反复碾压多次,破坏黑土层。通过使用多功能免耕播种机,秸秆归行、行间深松、深施底肥、单粒精量播种等步骤一次成型,不仅提高作业效率,还保证播种深度和出苗整齐一致。”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副秘书长苗全对记者说。
种地讲究七分种三分管。种子播撒越均匀,基础奠定越扎实。长春理工大学科研人员还为免耕播种机安装了漏播报警装置,避免出现缺苗现象。
榆树市五棵树镇天雨专业种植合作社通过引进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和远程操作系统,让免耕播种机实现无人驾驶。农机按照设定好的线路和地块数据进行直行作业、自动避障,直线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误差在0.5%以内。
乾安县大遐畜牧场6台12行大型免耕播种机为8万亩春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扶余市通过无人机作业,抛洒有机肥10742吨、生物菌剂375吨,为“绿色春耕”奠定基础。由我省自主研发的免耕播种机使用量达到5万台,保障今年春播同步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3800万亩。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吉林黑土典型区面积6900万亩,产出的粮食占全省粮食总产量80%左右。守着黑土地,反哺黑土地。吉林与中国科学院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建成黑土地保护领域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工程研究中心和1所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创新研究院。
全省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居全国第一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300多万亩,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94%,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
今后,我省主攻方向是研制开发高端智慧农机,包括平原适用的“大马力”农机、丘陵好用的小型农机,还有一些填补空白的新型农机,特别是无人驾驶农机。
良种良法合力加持
变“传统农业”为“尖端科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种对我国农业增产贡献率达到45%,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已成为支撑和推动我国种业发展的基石。
在省农科院作物工程化遗传转化平台恒温无菌作物组培间内,一排排钢架上摆满了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培养玻璃器皿,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实验数据监测。
“我们自主研发的吉未糯1号,由传统回交转育需要6年缩短到2年。由于精准改良,没有不良性状,产量可达每公顷2.8万斤,淀粉量97%。”省农科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相国说。
为推动作物育种不断迭代升级,省农科院共创制了20个生物育种早熟、矮秆、糯性、耐密玉米,4个香味水稻,10个高产、高油酸、雄性不育大豆,6个低还原糖马铃薯,现已进入安全证书申请阶段。
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全国首个高能重离子束辐射诱变北方粳稻品种“东稻122”正在进行水稻移栽工作。
“通过国家大科学装置重离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重离子束辐射参数,克服了太空环境存在变异因素不清、辐射参数不可控等问题,实现了能量高、穿透能力强、生物学效应高等效果,表现出耐盐碱、活秆成熟、抗倒伏、高产等特点。”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景鹏说。
一粒良种,千颗好粮。今年,白城市农科院自主选育的“白燕2号”等品种播种面积近10万亩。通化市农科院培育的通系943和通禾861荣获第五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公主岭市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内355个玉米优良品种播种完成。
有了良种,还需要良法配套,才能助力粮食丰产丰收。长岭县流水镇应用“水肥一体化+密植”粮食高产技术;蛟河市天岗镇大豆产业试验示范基地,依托吉林农业大学技术支持,使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和大豆垄上双行高密度栽培方式;双辽市祥泰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水稻有序机械抛秧技术,节省人工、减少秧苗损伤、增强秧苗分蘖能力。
农业科技为农兴农强农。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今年,我省发布农业主导品种126个,主推技术10项和实用技术75项。
智慧农业赋能田野
变“苦干家”为“指挥家”
用数据代替经验,设备代替人力,让农民实现手机上种田、屏幕前监测,从“苦干家”变“指挥家”,在赋能增效、推陈出新中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量质双升”。
走进德惠市万宝镇曹三家庭农场水稻育苗基地,一栋发着紫光的大棚格外引人注意。今年农场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合作,为水稻育苗增添“法宝”。
“激光植物灯是模拟自然光中的红光和蓝光,为植物实现‘阳光定制’,加强了秧苗抗病性和抗逆能力,产量能提高10%左右。”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副研究员贾鹏说,全省20余个点位进行试用,激光辐射稻苗播种500亩。
来到吉林长春鱼菜共生科技小院玻璃温室大棚内,成群的彩色锦鲤在养鱼池中畅游嬉戏;鱼池旁,立体水培种植架和火山岩基质上,芹菜、生菜、鱼腥草等果菜长势正酣。
“水循环系统将养鱼产生的粪便等进行自动分解,转化为蔬菜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让鱼、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成和谐生态平衡,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可持续零排放低碳生产,有效节水95%以上。”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副院长韩俊友说。
位于龙井市良田百世运动假日小镇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的全封闭智能温室,配备了自动卷帘机、自动放风机、环境参数传感器、水肥一体化等数字智能化设备,实时掌握果蔬生长信息,调控生长环境。
“园区集成应用国家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慧农业科研成果,种子部分由北京农林科学院提供,并定期跟踪指导。同时,还是延边大学农业实践教学基地。”产业园负责人陆璐说。
科技的力量将荒芜、废弃的盐碱地变为良田,成为有高效利用价值的土地资源。大安市海坨乡建设了全省首个5G智慧农业实验田,实现农业生产信息感知、精准管理和智能控制,全链条信息化服务。
“我们自主研发了适合盐碱地监测和农业生产的智慧农业新农云系统,监测设备把各项数据量化,回传后若与设定标准值不同,会自动报警并对设备进行远程参数配置。”实验田负责人孟宪东说,通过大数据分析,选择5月中旬进行播种。
为现代农业装上“智慧大脑”,让农田管理“天上看、云里算、掌上管”。今年,我省依托“吉林一号”卫星,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全省应用“吉农云”示范合作社1880个,建立智慧农场60个。
让黑土地永葆青春,让盐碱地稻花飘香,让果蔬品质提升……如今,吉林以创新引领为导向、以科技赋能为内核,加持现代化大农业跑出“加速度”,助农“振翅高飞”。把饭碗牢牢端在手里,吉林只有起点,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