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文与农机产业直接相关的仅半句话:“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可见补短板仍是今年农机产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那么,我国农机现在存在哪些短板?
一、农机装备“大中小”发展不协同
我国丘陵山区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丘陵山区适用机械明显缺乏。我国农机存在区域不协同发展现状,尤其是在适用性小农机方面。
当然,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进农机补短板行动,我国在丘陵用机方面,也实现了一定的突破。多款6—15度坡丘陵山地拖拉机、再生稻收获机、白萝卜收获机、根茎类中药材收获机实现产品定型;山地玉米播种机实现突破,适用于西南山区;油菜移栽机、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播种机等规模量产,有力支撑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山地轨道运输机大量应用于湖北、重庆、浙江等省(市)的果(茶)园,保有量接近5万套。但是,在丘陵山区适用农机的使用与推广方面仍然需要加大力度,同时加大研发力度弥补丘陵山区农业机械短缺。
二、农机农艺融合不紧密
现阶段我国农机仍然存在适应性不足的现实情况,部分机械无法适应特定作物、特定区域的种植模式(如高秆作物、经济作物的播种与收割),导致机械化作业效率低下。同时,智能化与精准化水平较低,主流农机缺乏集成传感器、北斗导航等智能技术的加持,精准农业需求装备水平较低。另外,农机与农艺技术协同研发不足,是当前农机农艺融合不紧密的重要原因,农机设计未充分考虑农艺需求,例如作物种植密度、行距等参数未纳入机械研发标准,导致农机与农艺标准不统一。
三、高端农机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
在农机补短板行动的不断推广与实施下,在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驱动下,我国农机“卡脖子”问题正在被逐步被解决,我国农机产业水平已经实现了长足的提高。以拖拉机为例,我国CVT(无级变速)拖拉机的技术发展已取得显著突破,以潍柴雷沃和中国一拖为代表的头部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攻克了CVT变速箱技术。如潍柴雷沃P7000系列,搭载自主CVT无级变速动力总成,实现全作业区段无级调速,综合作业效率提升30%,燃油消耗降低10%,并支持无人驾驶系统。中国一拖LW2304,采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传动系,最高车速达50km/h,支持手动、自动、PTO三种控制模式,显著降低劳动强度。但我国CVT拖拉机的CVT变速箱液压、电控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国内企业需加强内部供应链整合与深度自制能力。
四、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滞后
我国作物种、植物类丰富,果、茶、中药材、杂粮等经济作物机械化率不足。未来很长一短时间,这都将是我国农机产业攻克的重点和难点领域。
五、粮食产后环节机械化不足
我国烘干、仓储、加工等环节机械化率较低,制约粮食全产业链效率提升。以粮食烘干机为例,我国粮食烘干机应用在政策推动和技术创新下快速发展,但机械化率低、区域不平衡等问题仍需突破。截至2023年,全国粮食烘干机保有量约13万台(套),较2015年显著提升,但机械化烘干率仍不足10%,远低于欧美国家90%以上的水平。
除了直接相关的外,我们还能从《报告》品出哪些工作重点和发展重点?
《报告》明确强调,推动大面积提高单产,很明显,与提单产行动相关的高端播种机、水稻插秧机等农机装备将成为政策支持和发展的重点。
《报告》明确表示,支持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发展。与节水农业相关的农业机械涉及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智能监测等技术和产品。可见,喷灌设备,植保设备(包含植保无人机),智能化检测、管控等设备将迎来发展机遇。与旱作农业相关的农业机械主要涉及保墒增墒农机产品:主要包括开沟机、覆膜机、开沟覆膜机、秸秆还田机、深松深耕机、免耕播种机等,而这些机械也将是今年政策关注的重点。
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报告》着重强调,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同时,在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中,今年规划: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充电桩的建设。可见,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新能源农机、小型化的电动农机将迎来新的发展前景和机遇。
另外,《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今年的首要任务,而在其中着重强调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农业数字化、农机数字化发展将进一步提上日程。同时,还强调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可见智慧农机、农业使用机器人的研发与推广需进一步被产业重视。
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看,农机产业政策指引呈现出“科技驱动、市场导向、全链协同”特征:从核心技术突破到应用场景落地,从结构性优化到服务能力提升,均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两大主线展开。国产农机企业需抓住政策红利,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而丘陵山区农机、智慧农业装备等领域或成竞争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