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无人机吊起的,正是一捆重达160斤的竹子。飞行150米之后,它将降落在山脚的公路旁,集中运走。重庆市梁平区坐拥百里竹海。这里的老乡,一项经济来源就是卖竹子。今年,他们将预计产出竹木51万吨。但在过去,由于辛苦又赔钱,这一度是一条无人问津的活路。
今年44岁的李世飞,是帮村民运竹子的无人机飞手。根据他的计算,无人机5分钟就可以吊运一捆竹子,一天下来就是6吨,比传统方式提高了十倍以上。除了运竹子,他还用无人机帮山里的农民搬运脐橙、香蕉、荔枝、花椒等等。再过几天,等到春耕插秧时,他还会用无人机直接把秧苗运到水田中。提升效率的同时,也避免农民因为田地湿滑,在搬运秧苗时发生意外。
李世飞:现在我们合作社这边一共有15种机械设备,主要用于耕、种、防、收、烘干这一系列的社会化服务都可以实现机械化作业。
在李世飞的仓库里,无人机、插秧机、旋耕机、除草机,各类农机已经超过了80台,俨然一副农业专家的模样。但时间如果回溯15年,他还只是位农业“小白”。2010年,他在成都做了8年厨师后,响应号召回乡创业,受到厨师“食为天下”的影响,就把目光锁定在了农业。于是他在老家重庆梁平区,投入30万包了300亩地种花椒。但没多久,经营就陷入低谷,除了缺乏经验,最大的难题就是传统种植方法效率太低,直接影响了产量。
幸运的是,当地政府组织的一次外出学习,让他看到,5亩花椒管护,无人机10分钟就能完成。而且无人机喷洒农药时,风力会把叶子背面吹过来,喷洒更加均匀。凭直觉,这是一条帮他走出困境的路。于是,他立刻就购买了无人机,经过学习,成了当地第一个持证上岗的无人机“飞手”。此后成立合作社,开启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旅程。随着名气一点点增加,重庆市梁平职教中心找到他,希望由他担任专业课老师,合办智慧农业产业学院。
李世飞:第一年我们就招了三十几个人,当时还是东拼西凑凑来的,很多都不是主动加入,家长非常反对。我们祖祖辈辈就在农村,你又让我的孩子又从事农业工作,就非常不支持,最后是我们在平时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实操实训,根据学生的技能技巧、技术熟练程度给他们发放工资,激发了他们内在的驱动力。
李世飞把学生们的课程设计成三分之一理论教学,三分之二到地里实操实做。他认为“农业飞手”除了懂飞行,还要懂农业,这样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当同学们经过基地实训,飞行时间积累到200小时以上后,就可以兼职参与到合作社里的社会化服务。按照不同的作业场景,一亩地可以拿到5到10元的提成。一单三四百亩算,已经是笔不小的补贴。19岁的肖银,就读二年级,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了飞行技术,兼职第一个月,就拿到工资1万多块。
如今,李世飞任职的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已经办了第四年。招生规模也比从前扩大了不少:去年入学的学生接近100人,并且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一都留在了农业相关领域。随着无人机吊运功能越来越强大,“飞手”们不再一年只忙一季。各地农时不尽相同,去年忙完重庆,合作社里的“飞手”们,还去了广西、江苏、安徽、山东、新疆等地出任务。谈起这些,李世飞常笑呵呵地说,谁说种地的就不能出差呢?
李世飞:现在越来越有信心了。一个是把自己这个领域做得更加规范。第二个就是带领我们的学生走得更远。走在前面风险是很大的,但是又有另外一个好处,先行先试,会得到更多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