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实施意见》的人,应该能感受到,农机补贴新政策,有几个高频用词。这些高频词语,也许就是此轮农机补贴新政策的重点,或是大势所趋的方向。
拖拉机补贴比例依旧是焦点
早在上一轮“三年跨度”农机补贴政策刚发布时,笔者就曾对“拖拉机补贴测算比例不超过15%”,进行了推测:第二年、第三年的拖拉机补贴比例,很可能“阶梯”式下调;同时,预判到购机者或将“持币观望”;并且在第三年,购机“热情”可能降至“冰点”。笔者当时的推测不幸言中,只是没料到第三年,拖拉机领域的“腰斩”,一些厂家、商家退市。
农机业内人士,对上一轮“三年跨度”农机补贴政策期间,市场突然“降温”记忆深刻。新一轮“三年跨度”农机补贴新政策,对拖拉机领域将有何影响?先看看《实施意见》对“拖拉机”关键词的3处描述:
第一处“拖拉机”关键词。可适当提高区域内严重不足、生产急需的履带式拖拉机补贴额,测算比例最高不得超过40%。
第二处“拖拉机”关键词。对轮式拖拉机,除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等档次外,其他档次的补贴额测算比例总体不超过15%,对保有量过多或技术相对落后的档次,补贴额测算比例总体不超过10%。
第三处“拖拉机”关键词。1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限额不超过10万元,200马力以上动力换挡或无级变速拖拉机单机补贴限额不超过25万元。
适者生存,弱者出局
显而易见,《实施意见》将拖拉机分成3个层次:第一层,履带式拖拉机,补贴比例有可能提高到40%;第二层,普通轮式拖拉机,维持15%的补贴比例,甚至可能下调到10%;第三层,高技术含量拖拉机(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补贴比例有所松动+限定补贴最高额。先分出层次,然后分别对待。逐步调减普通轮式拖拉机的保有量,进行技术层面的更新换代。
众所周知,拖拉机是农机行业的代表性产品。据有关统计,按年销量排名,拖拉机是排在价格较低的微耕机之后,销量排名第二的农机产品。同时,按年度货值排名,拖拉机是货值最高的农机产品。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拖拉机也是众多农具的动力源。因此,拖拉机的量多、面广、总价高,可比喻成农机行业的“牛鼻子”。对拖拉机进行“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更新换代,几乎就等于给农机行业大规模“动手术”。
不过,据了解,普通的“中小型”拖拉机生产厂家,不具备这种更新换代的技术能力、人才储备。也就意味着部分“中小”拖拉机厂家,所生产的拖拉机,最好的情况是补贴比例保持15%不变,稍差的境况就是下调到10%!这些厂家生产的拖拉机,以中小型轮拖为主,单机价格本就不高,补贴比例若再降低,跟大品牌相比,就没了“低价”优势。
如此一来,“中小”拖拉机厂家的生存环境,会更加恶劣、残酷。他们原有的市场份额,必将被大品牌抢走。“适者生存,弱者出局”的市场法则下,这些“中小”拖拉机厂家及其经销商,将会被“净化”出拖拉机领域。
“新能源”提及3次
第1次提到“新能源”。创新鉴定,强化支撑。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新能源农机(混合动力或电动等重点机具)、大型高端智能绿色重点机具的鉴定任务。
第2次提到“新能源”。提高部分重点机具补贴额,测算比例从30%提高到35%,其中包括新能源农机(混合动力或电动等重点机具)。
第3次提到“新能源”。各省可选择不超过10个品目且不超过20个档次的产品提高补贴额(含新能源农机),其补贴额测算比例可提高至35%,其中,涉及的通用类品目机具可高于中央财政资金最高补贴额,幅度控制在最高补贴额的20%以内。非通用类品目机具可高于上年度补贴额,幅度控制在上年度补贴额的20%以内。
“新能源农机”或成大趋势
可见,农机补贴新政策《实施意见》,从三个层面,对“新能源农机”加大扶持力度。先是鉴定方面,将会创新鉴定方式,或许可以理解为严谨、高效的“特事特办”。然后,就是人们极为关心的补贴额测算比例,“新能源农机”补贴额比例可从30%提高到35%!最后,如果“新能源农机”入围“农机新产品”试点,补贴额可以高于最高补贴额的20%以内。
不过,新能源农机,并不是普通“中小”农机厂家涉足的领域。毕竟,从设计研发、试验改进、鉴定推广,再到最终的投入使用,一般需要3—5的漫长过程。以“割韭菜”式“赚快钱”为主的“中小”农机厂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似乎很难维持到新品面世。所以,不出意外的话,“新能源农机”的研发重担,还要由一线、二线农机厂家扛起。
对于“新能源农机”研发厂家而言,庆幸的是新品补贴比例较高。即:常规农机补贴比例30%,农机新品有可能提至35%,甚至更高。而且,在农机新品推广环节,还有官方扶持做后盾。在可期的前景、“钱”景下,我国一线、二线农机生产厂家,或许能尽快、尽早攻下“新能源农机”战略要地,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官方要对农机动力,进行技术层面更新换代。就像社会层面的“新能源车”更新换代,将原有的燃油动力车,逐步换成“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新能源车型。农机行业的燃油消耗,也是人类社会不可再生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新能源农机”的研发、推广、普及,是迟早的事。哪个农机厂家先攻下这块“要地”,很可能就有话语权、规则制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