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农机作业合作社作用 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充分发挥农机作业合作社作用 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日期: 2007-03-27  来源:吉林省农业委员会

              ——黑龙江桦南县金沙乡红丰村农机作业合作社


  一、适应新形势,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

  红丰村位于桦南县县城北部。全村3个自然屯,482户,1435口人,760名劳动力,9980亩耕地。农机作业合作社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其中车库、农具棚、办公室和会议室建筑面积710平方米。合作社入股农民210户,入股土地6600亩,现有大型轮式拖拉机3台,履带拖拉机1台,配套农具11台(套),联合收割机4台。机械作业辐射周边4个邻村,机车年作业面积35000亩。合作社设理事会和监事会,现有管理和工作人员12人,其中理事长1人,理事6人,监事主席1人,监事4人。农机作业合作社固定资产132万元。

  1983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村领导班子始终坚持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道路,决定原生产大队时期的机车机具不卖,继续保留。1990年,在佳木斯地区第一家正式组建农机机耕服务队。1999年,全村有72户农民自愿拿出750亩耕地参与集约化经营。为了解决好大机械与小地块的矛盾,充分发挥大型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借鉴吉林省榆树市农机服务队的经验,以原农机队为依托,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农机股份合作社。2001年农户自愿带田入股,当年入股农户130户,耕地2800亩。2003年,合作社机车整地6000亩,收割大豆5000亩。土地集中连片,既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又增加了集体积累。通过示范引导和效益比较,股民逐年增加。2004年春,省委书记宋法棠到我村视察,对合作社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当场拍板拨专款100万元,用于更新机械和厂房改建。在省、县农机局的指导下,建起标准化场、库、棚,重新修订和完善了合作社章程,制定了各项管理和责任制度,健全了组织机构,合作社正式更名为农机作业合作社。

  二、发挥农机作业合作社作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合作社建立后,在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1、充分发挥了大型机械的作用,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建立,使大型农业机械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合作社采取连片种植,规模经营,以大型机具为核心,提高了机械使用效率,降低了成本,在收费标准主动下调的情况下,合作社仍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入股农户土地100%连片种植,播种时间比过去缩短了8—10天,秋整地比过去缩短了20天,亩平均增产30%以上。在增强自我发展更新换代的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使用,使农机走上良性健康发展之路。同时,由于合作社直接经营土地,解决了长期困扰的机耕费收缴难的问题。采用大型机械联合作业,单位成本降低,整地标准提高,入股农户100%实现机械整地和机械收获,有效的解决了各家各户农民自己养小型车种地投入大,而且农田作业重复,耗油高、质量差,地越种越硬,影响粮食生产后劲的问题。

  2006年,入股农户每亩机耕费比没入股农户每亩机耕费节省30%,大豆垧产5000斤,比未入股土地增产近1000斤,成果非常明显。2005年183户参股,参股土地4600亩,农民平均比上年亩增收40元,全村粮食生产一项与上年相比,产量增长12%。2005年,4台联合收割机作业11000标亩,收入14万元,利润7万元。拖拉机作业15000标亩,收入18万元,利润6.3万元,合计利润13.3万元。2006年4台联合收割机作业面积10311标亩,拖拉机作业27150标亩,全年合作社总作业面积37461标亩,总收入51万元,纯利润9.6万元。

  2、科学整合利用资源,提高了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建立,有效的整合了资源,初步实现了合理搭配生产要素,实现了土地连片种植,有效解决了大机械与小地块之间的矛盾。组建合作社后,通过内部合理调串土地,农户耕地平均由每户7个地块到减少到3个地块,入股农户农业生产作业,从整地、播种、中耕、植保到收获等各个环节,全部实现作业标准化。通过实行“六统一分”管理机制,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农民从事的生产经营存在着一定风险,而农民“带田入股”加入合作社以后,能够与市场有效对接,并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二次分配”,既解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一家一户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土地承包政策与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的矛盾,又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3、加快了劳动力转移,推动了“二、三”产业发展。

  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建立,解放了部分劳动力,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全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跳出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劳动力结构合理调配和优化组合,使农民增收途经不断拓宽。投入到耕地上的劳动力减少了70%。年初,有42户农民通过合作社签订协议,把1200亩土地交给合作社管理和经营,他们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后,腾出身子养羊、养牛、养鸡,开办加工厂,搞运输或外出打工,这样可以不出工,不出力,收入不减少。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改变了部分农民“一亩三分地,饿不着,富不了,离不开”的局面。他们利用剩余时间各尽所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畜牧业和二、三产业的发展中去。走分工分业专业化道路有效地利用两剩空间搞创收。几年来,农机作业合作社积极为村民提供技术信息、市场信息。鼓励他们走出去、闯市场、开眼界,多次组织参加县、乡举办的劳动力再就业培训班,全村每年外出打工劳动力都在150人左右,人均创收3000元,总收入45万元。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800元。

  4、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

  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建立,增加了集体积累,增强了村经济后劲,也储备了作大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的实力。通过产业化又能就地消化安置一批富余劳动力,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2005年6月,由国家投资和合作社自筹形式,融资103万元,兴建了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的黑龙江省鸿玉獭兔养殖场,其中獭兔舍面积2000平方米,笼位3200个,从山东购进种兔660只,全年可销售商品兔2万只,收入100万元,2006年基地为90户股民放种还商品兔2000只,年销售商品兔4.8万只,销售额240万元,股民获利120万元,人均增收1320元,獭兔场为广大剩余劳动力增收致富开辟了一个新领域。2006年就兔产业一项就消化安置了剩余股民劳动力95人,附属产业的建立,增强了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后劲,对合作社的稳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