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机合作社为依托走共同致富之路

以农机合作社为依托走共同致富之路

日期: 2007-03-27  来源:吉林省农业委员会

                         ---黑龙江省呼兰区大用镇沈八村农机合作社


  沈八村农机作业合作社座落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大用镇沈八村,是2003年全省首批农业机械化试点村。合作社建社初期,入股农户809户,占总户数的85%。土地入股17000亩,入股总额181万元。几年来,在省市区农机部门的指导下,在区、镇政府支持下,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农业机械化为手段,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2006年,合作社实现经营总收入645万元,纯收入82万元。

  一、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农机化发展新途经

  呼兰区是典型的杂粮产区,沈八村也不例外,大农机和小地块的矛盾十分突出。建社初期,董事长林永明作为大户个人投资组建合作社,当时面临的是土地分散,组织协调困难,合作社装备的大型农机具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作业效率低、经济效益差。2005年合作社班子经过深入研究,决定转变合作社单一的农机作业经营方式,将机械化、农民、土地紧密结合起来,立足农机,发展农业产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无公害食品将是消费主流。合作社按照这个方向,当年采取租赁形式,共经营农民土地1500亩,全部种植无公害玉米。实行了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种植,产粮634吨。虽然规模不大,但通过加工、销售,效益十分可观。合作社的机械也有了用武之地,初见成效。2006年,合作社决定扩大经营面积,继续坚持以机械化为依托,以种植绿色作物为方向,以通过深加工提高粮食附加值、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规模经营了土地5130亩,其中合作社经营3005亩,其余的2125亩实行合作社+农户订单方式,采取“自主经营、统一技术、统一耕种、产量保底、超产归已、定价收购”的承包责任制,由合作社供种、供肥,统一技术指导,自己管理。其中种植玉米5050亩,从整地、施肥、田间管理、收获、加工、销售,完全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程序组织生产。一是选用半马齿型中单5384国审品种,胶质成分高、口感好。二是在2005年秋施肥,每亩施农家肥4000公斤、生物肥50公斤,全部实行秋整地,压实待播。三是大型精播机垄上精少量播种,垄沟深松。四是人工田间管理,生物防虫,坚持做到大气、水、土壤没污染和药物残留。从种到收农田作业项目为17项,过去13项要由人工畜力完成,现在合作社经营的土地有15项实现了机械化,只有除草(不用除草剂)、间苗用人工,农民都说,合作社种地才是真正实现了机械化、标准化。今年合作社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共生产粮食2500吨,6台大型拖拉机作业量4.5万标亩,基本满负荷作业,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

  二、分工分业,走农业产业化路子

  合作社组建后,全村148户有机户通过合作社组织起来,建立协会,全部入社,由合作社统一领导、统一供油、统一作业质量、统一收费标准,免收维修费。仅优惠供油、免收维修费,每台农用机械每年可得到优惠200元左右,全村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土地入股的农民不再为种地操心了。合作社及时将全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利用强大的机械力量和专业技术人员优势,加大资金投入,延伸产业链条,开辟新的生产项目,发展产业化。一是合作社在2005年配套建成有机生物复合肥厂1座,厂房1000㎡,新增运输车10台,充分利用了呼兰畜牧产业优势,常年运回富余的鸡粪、牛粪,年生产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2.1万吨,全部用于合作社的绿色作物种植。今年配制的全养份生物复合肥,经过合作社大面积应用,玉米长势良好,深受农民欢迎,周边的农民纷纷要求明年定货。二是配套建成粮食加工厂1座,高层厂房500㎡,设备投资50万元,已安装调试完毕,可加工多种规格粮食产品。合作社申请的“禾下土”绿色食品品牌和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8月份获得批准。2500吨粮食经过加工上市后可增加产值405万元,效益是普通粮食生产的2.8倍。三是积极参加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装载机、推土机等机械8台(套),通过竞标承包了通村白色路面6.9公里,收入350万元。四是组织粮食购销。每年冬季都收购粮食2万吨,烘干销售。五是发展林业生产。每年伐树在300立方米左右,在林产品加工厂加工增值。同时每年更新造林在600亩左右,已现有成林和幼林面积2800亩。发展产业化不仅使合作社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更是为农民增加了收入。2006年合作社安排在机耕队、林产品加工厂的常年务工社员75人,人均年收入8000元;安排在工程队,粮食收购、烘干厂的半年务工社员54人,每人收入4000元,介绍外地务工29人,共158人,占实际入社农户劳力的80%,社员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产业化的发展和逐步形成,彻底改变了合作社1年生产半年闲的状况,也改变了社员忙一夏、闲一冬的习惯,社员在风气上、精神上和经济收入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创新机制,以科学管理促进发展

  合作社已由建社初期的农机单一作业,逐步发展到今天的多项产业,也得益于优秀的人才、灵活的机制和严格的管理。目前合作社聘请高级农艺师、工程师、经济师等高中级人材6人,直接参与合作社的生产开发、研究论证、决策咨询、科学管理,不仅为合作社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一是开展了多种科技项目试验和技术推广。围绕品种选育,肥料配方,耕作制度改革,栽培试验等方面,开展了玉米免耕栽培、宽垄密植、谷子高粱平播试验、测土配方施肥多项先进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都取得了明显效果。今年配制的全养分生物复合肥,玉米长势得到了农民们满口称赞,增产粮食20万公斤,肥料价格却比市场价还低了300--400元。二是创办了自己的育种所和种子经销公司。今年种植了253份玉米自交系亲本和238份玉米苗头组合进行自交选育的二环系亲本,以及56份主栽品种鉴定,争取3年内拿出多个适合本地种植的绿色作物新品种,同时对高粱3系、大豆、谷子原种、葵花等品种进行了小规模研究。2006年,全镇的绿色作物及种子鉴评会在合作社召开,受到了业界和农民的一致好评。三是创建了好的机制和办法,加强合作社的管理。合作社对厂队实行项目承包,即包指标、包费用、包上缴利润,超产得奖、减产受惩、节余归已、超支不补,遇有特殊灾害,合理调整。采取春订合同,年底兑现。厂队内部采取承包到人的办法,如机耕队、汽车队,搞了“车组承包制、合同管理制、年底兑现制”。基建队搞了“小段包工制、定额管理制、岗位责任制”。林产品加工厂搞了“车间核算制、岗位责任制、计件工资制、产品验收制”。通过这些好的机制和办法,将每个人的“权、责、利”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厂队领导人员和社员参加生产的积极性。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合作社占地面积1.6万㎡,办公楼1020㎡。下设机耕队1个,有拖拉机、大豆收割机等农机具34台(套);车库、农具棚1580㎡;粮食烘干加工厂一座,占地10000㎡,库房1500㎡,有玉米联产成套设备1套(附属8台套),大型烘干塔1套(输送机20台);林产品加工厂一座,厂房1000㎡,有旋切机、带锯、电元锯12台,日加工木材达几十立方米;工程队1个,有装载机、挖沟机、802推土机等筑路施工机械14台套;有机复合肥厂一座,厂房1000㎡。农业机械、加工机械、施工机械,基本建设等固定资产达到710万元。2005年,合作社被评为省农机合作社试点先进单位,董事长林永明2006年获哈尔滨市第31届劳动模范称号。合作社呈现出生产发展、收入增加、农机兴旺、产业化繁荣、入社农民喜气洋洋的景象。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