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全市示范性家庭农场从去年的172户,增加到现在的371户,同比增长156%,增幅居全省第一位。目前,全市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达8513户,较上年增加32.64%。
我市虽然是农业大市,但与先进地区比较,现代农业并不算发达,为何家庭农场能高速发展?
“这主要归功于政策给力。”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我市把培育家庭农场作为丰富基本经营制度内涵、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抓手,持续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良好的扶持环境、鲜明的政策导向,激发了农民发展家庭农场的意愿和活力。”
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在政策支持方面,我市相继出台了《吉林市加快推进家庭农场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建立吉林市家庭农场包联指导服务机制的通知》《吉林市家庭农场培育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文件。
在金融支持方面,我市积极搭建协作平台,协调林业、财政、金融等相关部门,为家庭农场提供财政、税收、用地、保险等扶持政策。市县两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重点支持家庭农场,综合担保费率降至最低。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政策的制定都充分尊重农民实践。”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制定政策时,我市注重总结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因此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强,政策“很解渴”。
初冬的阳光洒在壹田家庭农场的土地上。这家位于船营区大绥河镇的家庭农场,是我市第一家获得研学基地资格的家庭农场。农场负责人曹曦告诉记者:“今年,我市为扶持家庭农场多元化发展,推出了家庭农场向研学基地发展的项目。农场抓住这个发展机遇,把现有资源改造为景观欣赏区、休闲生活区、互动体验区三个区块,并针对参加实践活动学生的不同特点,按照参与性、趣味性、益智性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在每个区块分别设置多个项目,从而构成活动序列。改造后的农场,不但顺利获得了市教育局颁发的研学基地牌匾,还引来众多学生打卡,农场也从最初种植有机稻田、蔬菜,逐步发展到集农旅、自然教育、民宿和餐饮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壹田家庭农场一样,我市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与落实,使得越来越多的农场受益,由单一的扩大规模向适度规模、综合种养、生态循环、提高单位效益转变。他们通过订单农业和规模化生产与市场对接,不仅解决了农民“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问题,还把“好收成”变成了“好品牌”“好收入”,助力我市“好粮”开拓出一片广阔市场。
政策持续发力,事业发展风生水起,渐成大势。对此,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在数量上走在全省前列的我市家庭农场,能不能在质量上也独领风骚?这关系到“十四五”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为此,要敢于深化改革,突破创新,对一些“疑难杂症”,比如家庭农场的融资、用地、保险问题,力争出台一些“更解渴”的措施。要在瓶颈问题上取得突破,这样才能释放更大的发展动力,从而让我市家庭农场真正成为带动现代农业建设的火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