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引领未来 ——我市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实践

日期: 2024-06-13  来源:吉林市

   一部手机,便能对上千亩耕地的生产设施进行管控,“一键操作”可完成田地灌溉、施肥等日常管理。依托省级“吉农云”平台,我市农户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庄稼长势、土壤墒情,并利用大数据自动分析跟进农田管理,实现了农田管理“天上看、云里算、掌上管”。这是吉林市打造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带来的变化。

 
  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区域重要农产品集散高地,近年来,我市持续推动智慧农业建设,推动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人才振兴,改变了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种地模式,“智慧农业”成为吉林市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重要实践,有效提升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水平。
 
  智慧农机“驶入”农田 变“刀耕火种”为“机械赋能”
 
  为现代化大农业植入“智慧芯”,智慧农机是“利器”。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机械强农行动,加快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设施化、精细化水平,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的应用推广已从最初的水稻插秧、收割,拓展到果蔬、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达到86%。
 
  小满节气刚过,正是水稻插秧的好时节。5月20日,磐石市吉昌镇倒木朝鲜族村种粮大户王英民操作的插秧机在水田里穿梭不停,一株株嫩绿的秧苗从插秧机苗盘上依次滑落,整齐均匀地植入水田。
 
  “农机插秧作业间距均匀、深度一致。运用传统插秧方式,每人每天只能插1亩左右;现在,1台插秧机每天可以插40亩。”使用农机作业,两三个人就能管理承包1500亩地,这是王英民过去不敢想象的。
 
  走进永吉县吴家村智慧水稻种植基地,放眼望去,3000多亩高标准农田连绵成片。一大早,基地负责人张帅像往常一样,迎着朝阳来到田间地头,打开农机库,按键启动、设定轨迹、拨动摇杆……伴随着嗒嗒的轰鸣声,一台履带式翻耕机器人“走”向不远处的农田。眼见翻耕机器人顺利开工,张帅走进一间宽敞亮堂办公室,这里安装了温度、湿度等各类传感器和控制设备。“打开手机App,许多指标都能被监测、遥控,很智能!”他说。
 
  万昌镇政府负责人介绍,当地种植的12.5万亩水稻已经实现了从播种育秧、深翻整地,到施肥插秧、肥药喷洒,再到收割入仓、磨米包装的全过程机械参与。
 
  智慧农机具的推广让农业生产更高效。今年,蛟河市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深入推进国家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应用,加快更新新式播种机、智能化植保无人机,为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提供坚实机械化支撑。
 
  蛟河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现在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了87%。下一步还要稳步提升履带收割机、坡地小型农机、多维移动无人驾驶农机等保有量,在优化山地丘陵区保护性耕作模式上率先走出新路。”
 
  智慧数字“走向”地头 变“会种地”为“慧管理”
 
  如果说插秧机、翻耕机器人代表了当前吉林市农机装备的先进性,那么以智能化为引领的“数字化”管理,则是我市正在培育壮大的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农业数智化进程中依托省级“吉农云”平台,完成了4个县(市)级云平台、22个乡(镇)级云平台、215个数字乡村建设任务,将吉林市“空天地”一体化数字农业数据应用平台纳入全市态势感知系统,与吉林市渔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省级黑土地保护“一张图”、高标准农田“一张图”等进行整合,形成吉林市农业“一张图”。
 
  位于永吉县一拉溪镇新兴村的九月丰家庭农场是“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如今多达数千亩的连片耕地上装备了智能灌溉系统、数字化信息系统,成为我市数字化赋能现代农业的样板。
 
  经数字赋能,手机成了“新农具”点对点精准服务每一田块,为种植户提供高效、精准、优化的农情分析及管理决策服务,农户足不出户就能科学种地、科学管地。农场负责人肖建波说:“在农场控制室里,监管人员只需查看数据、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稻田的耕种调控工作。”
 
  吉林市的田间地头奏响“数字化”乐章,像肖建波这样的受益者还有很多。我市涉农部门以数字农业产业示范园为核心,带动省内110家数字农场、157家可视基地及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新技术应用,145家企业建立前端数据采集点700个,推动一批合作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开启了数字化种植养殖模式。
 
  影响更为深远的是,这几年,各县(市)区纷纷利用数字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出现了智慧滴灌、智慧喷防、智慧遮阳、智慧加工、智慧包装、智慧气象预报、智慧病虫害报告、智慧数据分析等很多很多新式的数字化无人操作模式,在棚膜温室、远程放牧、可视监管、田间植保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逐步实现农业从“靠天吃饭”向“看天管理”转变,从“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升级。
 
  智慧农业“赋能”田野 让现代化大农业实践走向深处
 
  “农业要插上‘智慧’翅膀,离不开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夯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吉林市以田块整治、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地力提升等为标志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持续开展着……到2023年末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12万亩,今年,将继续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97万亩。
 
  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我市各相关方面也用足了“智慧力量”,确保高标准农田涝能排、旱能灌,确保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综合产能持续提高,肩负起吉林市在国家、全省大局中承担的粮食稳产保供的重要责任。
 
  与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步,我市相关部门还在“良田、良种、良品、良技”的集成运用上发力,让现代化大农业的 “智慧芯”更具底气、更接近绿色的底色。
 
  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化肥农药等减量化施用进一步推广,农业绿色化生产进一步优化,2023年全市化肥使用量(折纯)27.46万吨,比上年减少0.58万吨;农药使用量2640.51吨,较上年减少12.2吨;回收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460.43吨,处置率达到100%;2023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畜禽粪污利用率达到83%以上,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冗余物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而这一切又提升了智慧品牌建设水平。全市各个方面通过源头品质打造、走出去宣传、智慧直播、品牌申报等综合运作,让我市一些“吉字号”农产品走出省域、走向了全国。如今,我市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级产业强镇9个、国家级特优区2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2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3个;全市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分别达到31个、227个和181个。永吉柞蚕蛹虫草、万昌大米、舒兰大米、黄松甸黑木耳、桦甸黄牛等先后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舒兰大米入选国家优质粮食区域公用品牌传播案例。
 
  过去一年,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实践中,吉林市粮食产量再次实现了大丰收,总产量达到了93.45亿斤,高基数上增产2.36亿斤,平均亩产增长近16斤。今年我市按照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及相关部署,还将在下好‘智慧农业’先手棋、擦亮绿色农业底色等方面大做文章,全力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等答卷,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积极培育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