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权村积极创办农机合作社

民权村积极创办农机合作社

日期: 2005-02-03  来源:省农机管理总站乡站管理科



民权村建立农机合作社。在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等方面,深入改革,积极探索。创办村级农机合作社组织,为建立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积累了经验。



民权村位于榆树市先锋乡政府所在地,耕地面积 1539公顷,其中可机耕地面积为1470公顷。民权村农机队组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该农机队已经初具规模并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典型。直到1984年末,有着近三十年集体经营经验的村农机队宣告解体,农机作业的全过程都由个体经营。通过实践看,个体经营有很多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环节。一是机车得不到及时地修理和保养,技术状态下降,导致作业水平达不到农艺要求;二是作业难组织,应有的作用发挥不出来;三是不利于管理和今后的发展。1986年初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研究,收回了变卖的农机设备,继续成立农机队,实行集体管理,经过6年的二次创业,利用贷款和积累资金,又更新购置了4台新车,到92年末已经还清了全部贷款,98年民权村又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购进了两台履带式拖拉机。实行村农机队和驾驶员联合经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体制不断创新。2001年初,把原来的农机队解体,成立了农机合作社,经济上彻底和村脱钩,由原农机队,联营、个体三体合一的入股合作经营。目前,合作社共有大型链轨拖拉机7台,及配套机具,小四轮拖拉机1台,车库11个,占地300平方米,每车一个零件库,共240平方米,修理间60平方米,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120万元。



民权村农机队的发展,靠的是管理,是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制度的严格执行,保证农机队在发展中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1、适应改革需要,创新农机合作经营组织机制。民权村农机队的经营管理机制主要有两种形式,即2002年前属于集体经营,2002年后将股份制引入到管理中来,形成了集体、联营、个体三体合一的农机合作社。并按照股份合作社企业的管理模式制定了企业章程和成立了董事会。董事会设董事长、副董事长各1人,经理2人,主任2人,董事5人,监事7人。董事会内人员分工明确,做到了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合作社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由董事会决策。合作社成立至今的一年多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种管理制度是适合合作社发展需要的,它提高了广大股东的责任感和经济意识,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农机经营管理机制。强化农机管理是农机化发展的必要手段。而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和不断完善农机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农机化向前发展。先锋乡民权村农机队在集体经营时,主要实行的管理办法是“五统一、双三保、三上缴、单车核算、自负盈亏”。现在管理制度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主要实行办法为“五统一、双三保、二上缴、一分红”,并制定了五奖五罚制度,一是根据机车状态定耗油,结余归车组,超标自负;二是根据机车状态定修理费,超标自负;三是根据机车状态定作业量,超额每公顷奖20元,完不成的进行处罚150元/公顷;四是定质量标准,达不到质量标准不交工,同时进行处罚10元/公顷;五是定效益工资每台车按纯利润的10-13%确定工资,机车出现人为事故,由事故责任人负全责。



3、狠抓作业质量,创新农机经营服务机制。民权村把农机作业质量同农业增产增收和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紧密联系起来,他们每年在农机具的检修过程中都舍得投入,肯下功夫,提早进行,做到该修的必修、该换的必换、必须保证机车的技术状态。在他们内部建立了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和作业质量管理和奖罚制度。有效地杜绝了“重数量、轻质量”现象的发生。



4、坚持管建并重,创新农机经营人才培养机制。他们始终坚持“早培养、年轻化 择优录用”的原则,每名从业人员都必须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并且要从头学起,农机队每年都聘请市农机校的教师来对从业人员进行一次知识培训,以保证人员的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更新。 目前,农机合作社有从业人员近40人,都足具有丰富农机工作经验,从事农机驾驶工作多年的“老农机”。这些人中90%以上的在45周岁以下,现有两三名人员“老农机”主要从事农机修理和机务管理。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