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称赞的“农机专家”—记辉南县农机推广站副站长工程师冯金旭

农民称赞的“农机专家”—记辉南县农机推广站副站长工程师冯金旭

日期: 2009-07-23  来源:辉南县农机局  作者:韩宝君
无论是机关、单位,还是企业、农户,在辉南县农机战线上,人们都知道有一个任劳任怨,扎实肯干,无私奉献的农机工作者,农民称赞的“农机专家”。他,就是辉南县农机技术推广站党支部书记、副站长、工程师冯金旭。
1991年毕业于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同年分配到农机技术推广站工作。从此,他就与农机结下了不解之缘。18年来,他在科技道路上无止境地追求着,曾担任过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副站长、党支部书记、工程师。辉南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每项推广工作都有他勤劳的汗水,他不仅是项目的策划者之一,更重要的是组织实施者。他为“全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他视名利如淡水,他所追求的是事业的辉煌,他所想的是农民的需求。他用自己踏实的脚步,在人生的旅途上留下了一串先进者的足迹。他连续多年被县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和省、市、县农机单位先进工作者。2004年,在水田机械旋耕节水技术项目中荣获吉林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2006年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推广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果,被县农机局评为先进工作者。2006—2007年在全省水稻育插秧与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被省农委评为技术推广先进个人。2008年被省农委评为优秀农机技术推广员。
冯金旭一直坚持这样一个信念:一个农机技术员只有立足农机,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帮农民之所需,才能把自己学到的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才能在为“三农”服务中发挥自己的才干,正是在这个信念的作用下,冯金旭把自己事业的根基深深扎在农民和农机企业中,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帮助检修农机具,向农民宣传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他所用的手机号大部分农民都知道,称之为“农机热线”。过去,冯金旭下乡都是乘坐公共汽车。近几年由于经费紧张,旅差费难以报销,为了不影响把新技术及时传授给农民,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他不管烈日酷暑,刮风下雨,也不管农村乡间道路的坎坷与泥泞,经常骑着自费购置的摩托车奔波于田野间,为农民解决技术难题。2006年,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全县引进50多台新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和20多台新型水稻插秧机。当时,由于不熟悉新机具的性能、操作要领和技术要求,在短时间内让农民用好这部分新机具是相当困难的。面对困难,大部分农民想到了“农机专家”。一个接一个的电话打给了“农机专家”。冯金旭是有求必应。每到一处都亲自安装机器,进行调试,直到农民熟练使用机器后他才离开,这样一干就是一个多月,人都瘦了10多斤。冯金旭这种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精神。深受农民的高度赞扬。有些农民为了感谢他,请他到家里吃饭,他都婉言谢绝了。冯金旭还经常深入到农机供应企业开展售后服务,为企业赢得了声誉,提高了效益。但他从不收取报酬。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使冯金旭打下了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了大量的科普文章。还多次应邀到广播电台,电视台作农机技术讲座,到各地巡回讲课和咨询服务。当有人问他:“你跑那么多路,吃那么多苦,花费那么多时间写讲稿,起早贪黑地到处讲课,可是却不要任何好处,究竟图的是什么?”他坦然的回答:“宣传科技知识,传授农机技术,是我们农机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党和人民把我培养成有知识,懂技术的有用之人,我就要把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人民,要用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都踏上小康之路,这就是我的愿望和要图的好处”。
2005年,冯金旭负责全县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的推广。从制定方案,选购设备,落实地块,确定品种,实际操作到观察对比记录,秋后测产,试验报告等全程工作无不有他的汗水和心血。当年全县处理玉米、水稻、大豆、香瓜、黄烟等种子7,800公斤,播种面积3,800亩,增产幅度达9.1%。他以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在辉南县推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使这项技术在全县范围内得到推广。
2007年,冯金旭被县农机局安排负责承担水稻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凭他多年的经验了解到水稻育插技术最关键的环节是盘育苗技术的应用。也是农民最难掌握的技术,水稻盘育苗的好坏,直接影响机插秧质量。大部分农民就怕搞不好盘育苗,才不敢购买插秧机。就机插秧而言,冯金旭是内行,对盘育苗来讲他还是外行,但他不以外行为理由推拖,而废寝忘食,四处查阅资料,请教育苗专家,深入示范户边学边实践。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掌握了水稻盘育苗技术,经他指导育出的盘苗,盘盘到技术标准。确保了水稻育插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当年,他与50多户农民建立了联系户,他一户一户地落实技术措施,一块地一块地进行技术指导,全面落实了技术方案。结果这一年水稻育插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2007年秋,冯金旭又承担了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很多农民对机收获的愿望是很强烈的,但因投资大,作业时间短,技术性强,怕搞不好会亏本。冯金旭为了解除农民的顾虑,就主动走上门儿,向他们保证会让他们使好用好收割机的。冯金旭说到做到,在机收期间他始终坚持在机收现场指导作业。由于他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本领,使机收作业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每台收割机一个作业期(15-20天)纯收入就达5万多元,一位农民高兴地说“是‘农机专家’为我们实现了机收的愿望”。当年全县推广收割机20多台,创历史最佳。
2009春,冯金旭自己掏钱买了一台旧四轮拖拉机开始研制小型玉米收割机。早在2007年在推广机收获技术期间听到很多农民提出来的要求后,就有了这种想法。他利用业余时间,边研究、边制造、边实验。他终于研制成型了适合本地使用的小型玉米收割机,有望今年投入使用。
冯金旭面对的是更为艰巨的工作,更为艰巨的事业,他从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他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最受农民欢迎的人。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