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给力 粮食八连增

农业机械化给力 粮食八连增

日期: 2012-01-06  来源:梨树县农机局:陈海龙

  从2004年到2011年,是我国农业发展极不平凡的八年。这八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跨上了11000亿斤的新台阶,创下历史新高。这八年,我国农业机械化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011年农机总动力达到9.7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5%,比2003年末增长了22个百分点,相当于之前30年的增幅,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04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公布实施以来,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高涨,农机保有量大幅度增长,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为提高我国粮食基础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夺取粮食“八连增”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撑,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解决了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为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发挥了基础作用。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日益明显。我国农业劳动力在结构上呈现供给不足的矛盾,在观念上也更加期待体面劳动。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意愿,进而影响到粮食等大宗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减少土地撂荒,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重要举措。8年来,我国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由2003年的32.5%,发展到2011年的54.5%,增长了22个百分点。特别是粮食生产中劳动强度较大的环节机械化取得重大突破。小麦机收率由2003年的73%增加到2011年的88%;水稻机械化种植和收获水平分别由2003年的6%、23.4%增加到2011年的25%、67.5%;玉米机收水平分别由2003年的1.9%增加到2011年的33%。随着粮食生产环节机械替代劳动力步伐显著加快,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5亿亩以上,并持续增加到16.5亿亩。河南省在2000多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粮食生产能力不仅没有萎缩且稳定在1000亿斤水平,湖南等一些地方近年将单季稻恢复为双季稻种植,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关键因素。
  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为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发挥了关键作用。
  农机是农业技术、工程技术、环境技术、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的重要载体。在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素质下降的情况下,需要依靠农机来实现更高水平的精耕细作,提高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8年来,各级农机部门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提高水、种、肥、药的利用率,改善了耕地的质量。2011年机械深松面积1.6亿亩,精少量播种5.3亿亩,机械深施化肥面积4.89亿亩,机械节水灌溉面积1.76亿亩。2011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达到8500万亩,带动机械化免耕播种面积达到1.8亿亩,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面积达到3.7亿亩。相同的施肥量,用机械深施基肥可增产5%~10%,而在保持产量相同的情况下,可节约肥料20%以上。机械化高效施药可比传统施药方法提高利用率30%以上。在同等生产条件下,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可实现节种增产减损的综合增产能力分别为53kg/亩、37kg/亩、72kg/亩。其中,秋整地使用农机深松作业,可以使来年玉米亩均增产200斤、大豆亩均增产100斤。水稻机插秧亩比人工插秧增产100斤左右,且抗病虫害、抗倒伏性好。在依靠地、水、肥等资源要素投入增产受到的约束增强情况下,发展农业机械化成为挖掘我国粮食增产潜力的现实选择。
  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快了农作物抢收抢种作业进度,在重要农时的粮食生产中发挥了主力作用。
  当前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5%,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为主转变,农业机械挑起了粮食增产大梁。水稻机插秧效率是人工插秧的20倍,1台水稻联合收割机可替代200多人工作量,1台玉米收获机能替代70—80个劳动力,生产效率提高了几十倍,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在每年的春耕、“三夏”“三秋”等主要农时,各地发挥农机优势,大力推广收获、整地、播种“一条龙”作业,抢天夺时,跨区作业,全力以赴加快作业进度。近年黄淮海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地区,机收机种同时进行,使两作接茬的收、种环节的作业时间缩短10-15天,将“三夏”变为“ 两夏”,减少套种,实现平作,既简化农艺又节本增效。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农业机械的广泛参与,大范围的农业抢收抢种工作是难以完成的。2010年春耕期间,东北等地区低温寡照,通过农机抢耕抢种赢得了农时。2011年“三夏”期全国共组织跨区作业队8000多个,投入联合收割机总量最高达到50万台,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河北等五大主产省的小麦机收水平均超过96%,为夏粮丰收到手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秋粮生产奠定了基础。农业机械能完成人畜力无法达到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实现粮食生产的抢收抢种作业,保障重要农时、重点作物机械化生产顺利进行。
  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为实现粮食生产抗灾夺丰收发挥了保障作用。
  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农业防灾抗灾的任务十分繁重。今年我国华北、黄淮小麦主产区遭遇严重的冬春连旱,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加强机具调度,全力组织农机具投入到农业抗旱和春耕生产中,全国累计投入2281多万台(套)农机具进行机抗旱浇地作业,累计完成小麦灌溉面积8000万亩次,为“抗大旱保春管促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小麦、水稻等谷物采用联合收获等机械化新技术,还可减少粮食收获损失5-8个百分点。采用低温干燥可在提高稻谷品质的基础上,减少霉烂损失4%以上。2004-2011年,累计有330万台收割机投入“三夏”小麦跨区机收,80%以上的小麦收获由机械完成,8年较人工收获累计减少损失460亿斤以上。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在促进我国粮食“八连增”、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的装备支撑作用。


                               本文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