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南“免耕”兆丰年

洮南“免耕”兆丰年

日期: 2014-09-18  来源:洮南市农机局

洮南“免耕”兆丰年


——我市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纪实


李德森 赵秀坤 门志影


2006718日,艳阳高照,正是玉米“嘎嘎”拔秸、抽穗的季节,洮南市黑水镇林牧场这个“弹丸”之地,悄然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原白城市委书记岳清友、原白城市农委主任李龙江一行轻车简从来到林牧场的保护性耕作示范田。他们看长势、测土壤、谈收成。也就是从这天开始,洮南市一场即将发生的耕作方式改革悄然开始了。没有轰轰烈烈的场景,没有壮观的动员场面,在铁的事实面前,洮南27万农民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一场新的耕作方式的变改。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农耕方式革命性变化;这是一次力度空前的农村生产力大解放;这是一项生态农业建设的剪影;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丰产增收飞跃工程。这一切一切就发生洮南市这块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热土上……



保护性耕作被称为是人类由刀耕火种,到中国汉代发明铧式犁进入传统人畜力耕作,再到传统机械化耕作后的第四次耕作方式上的革命。前三次革命,人类都是通过耕作干预自然,带来农业生产的一次次飞跃。但正因为对自然的过度干预,人类和土地的矛盾愈加突出。保护性耕作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革命性变化。保护性耕作的起源,要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1935年,一场“黑色风暴”横扫美国三分之二的国土,最终将3亿多吨肥沃的土壤卷入大西洋,4500万亩良田被毁,数千万人背井离乡……美国人在对祖祖辈辈的传统耕作方式进行了痛苦的反思后,开创了保护性耕作。自此,保护性耕作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目前,全世界保护性耕作面积已发展到14亿亩。


我市是典型的风沙干旱农业区,农业生产十年九旱,风多风大,每年有大量的肥沃表土被风刮走;跑风地多,极易失墒和造成水土流失。全市盐碱化、沙化及水土流失等荒漠化面积近30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0%。一些乡(镇)每到春季,黄沙滚滚,风沙吞没农田、草原,威胁村屯。如此恶劣生态条件,如此瘠薄土地,造成洮南大部农田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甚至农业进步。  


保护性耕作能还美国以碧水蓝天,我们能否借鉴?我市能不能大规模开展保护性耕作?2011年秋冬时节,市农机局就组成由技术员、合作社、农机户、技术农民组成的考察组到先行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区进行考察。在田间地头,年复一年积留下来的厚厚玉米秸秆,以及在这样没经庄稼人精心“伺候”过的田地里长出的郁郁葱葱的青苗,着实让人大开眼界。他们能干,我们也能干!特别是在洮南,生态环境和时代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摒弃传统观念和耕作方式的束缚,尽快开展推广保护性耕作,推进洮南农业步入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实行保护性耕作在洮南已经形成共识。但究竟应该怎么搞?当时保护性耕作在我市还基本处于空白,没有现成的技术可以照搬照用。洮南农机部门多次到省和白城市农机推广部门求教,就保护性工作存在的障碍和一系列难题,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探讨。在一次又一次激烈深入讨论、论证后,领导和专家达成共识,对玉米实行“五不”的技术路线,确定了“垄侧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接着又探索出“隔垄休闲宽窄行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在水稻保护性耕作方面,探索出“水稻免翻耙宽窄行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针对保护性耕作地表有大量秸秆或残茬覆盖,机械播种要求高的实际问题,大胆引进了四平康达、西部牛仔等大型免耕播种机,解决了机械技术的瓶颈。  


但关键是如何在乡(镇)村屯组织实施,也就是怎样让农民从思想上接受进而应用这一全新的耕作方式。“什么?不割秸秆不拿茬子、不翻地不打垄、不铲地不趟地——这哪是种地呀?”任干部和农机人员磨破嘴皮子,绝大多数农民就是不相信也不接受,头晃得像拨浪鼓。怎么办?农民最讲求实际,必须以实实在在的事实实例让他们信服,谁来创造这样的实例——只有党员干部来带头,先吃这第一口螃蟹,2011年洮南保护性耕作100公顷试验田,就是由永茂乡三段村几名村干部率先示范播种的。从种子播下的第一天起,农民们就好奇地睁大眼睛盯着,心说看他们这样能整出啥样庄稼来。然而随着这一片片青苗茁壮生长,他们有些称奇了,及至秋收时的算账对比,大家更是惊呆了。永茂乡三段村农民宋国臣和他的邻居张国江两人地块紧挨着,张国江4月中旬出来种地,旁边的宋国臣却没任何动静。等老张忙活半个多月,宋国臣才出来,不翻地、不拖茬、不打垄,只松了遍地就播种了。就这么清闲,地里的青苗一直比张家的高一头、壮一圈,到秋收获一算,每公顷比张家多打粮1200多斤,增产11.5%。对此,张国江心里很“受伤”:“我明年高低得这么种。”老张斩钉截铁地说。心服口服的不止老张一人,三段村的其他农民在事实面前也齐齐作出了抉择,纷纷主动签了保护性耕作协议,今年三段村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000公顷,占玉米种植面积的99%,实现了整村推进。


  我市的保护性耕作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11年开始,每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都安排部署保护性耕作工作,并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纳入了农村工作绩效考核。农机部门是最大的推手,在精心的推广下,在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一点点铺开、一步步扩展,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从最初的几十亩的试验田发展到数万亩铺开种植,2014年猛增到15万亩,占全市玉米耕种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2012年,我市还被列入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在这个过程中,农机部门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在组织实施、政策扶持、科技扶持和各项服务上做了海量工作,是洮南保护性耕作得以成功开展的第一推手和关键保证。自2011年以来,为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省政府在农机购置补贴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即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免耕播种机实行优先补贴。只要农民申请补贴购置免耕播种机,一律优先补贴,补贴资金不足,由省里协调增拨。截至20147月,全市用于补贴免耕播种机资金达1000多万元,补贴免耕播种机500多台。同时农机部门实施了吉林省农机化推广补助专项资金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免耕播种机具的补贴,在国家补贴基础上,累加补贴资金达70%,农民自筹30%。在技术扶持方面,一是技术培训。几年来,市农机推广部门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80多期,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万多册,召开各种保护性耕作现场会、机具演示会100多次,乡(镇)村领导、种植大户和农机大户参观现场人员达2500多人。二是技术服务。为了能让机具正常使用,市农机局还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村屯,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机具调试100多人(次)。市农机推广中心针对农民对重型牵引式免耕播种机不了解或使用不规范的情况,组织技术骨干,深入到保护性耕作示范点,为农民讲解免耕播种机的构造和性能,亲自动手安装和调试,有的技术员在示范点一蹲就是三四天,每天在地里边试验边调试,直到机具能正常播种作业。



2014825日傍晚,晚霞给美丽的闹牛山披上了一层金色。万宝镇鹏程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孟令利站在闹牛山下的夕阳里,看着一片郁郁葱葱的青纱帐脸上挂着喜悦和满足的笑容。他美滋滋的,久久不愿离去。近一个月以来,他天天都要来地里看上一阵子,美上了一阵子。是啊,他怎能不笑,他又怎能不美,这是他承包和代耕的玉米地,接近秋收时节,玉米棵粗而壮,玉米棒大而饱满,明显比相邻别人家的玉米长势好,足足比别人家的高了一头,为啥区别这么大?因为他采用了保护性耕作种法,不但玉米长势好,而且少了很多耕作环节。给他省了不少工,也节省了不少费用。


吉林省保护性耕作专家组走进鹏程农机专业合作社调研,孟令利的玉米地果然与众不同:别人的玉米地有垄,玉米苗间隔也比较均匀,他家的地则没垄,玉米苗的间隔也不一样,分宽行窄行,青棵下到处都是去年收获时没割的玉米秸秆和根茬,看着似乎有点“乱”。“乱”?这些烂秸秆可是宝,他的大苞米比别人家强,全靠它了——陈年的秸秆烂在地里,就成了肥料,防风沃土,这地就肥了,实行宽窄行播种,庄稼通风、透光,孕穗率高,他去年一公顷地玉米,比以前传统种法增产1000公斤以上,专家组啧啧称赞。今年他承包和代耕的1000公顷玉米全这么种上了,瞅着亲手播种下希望的土地……,他逢人就显,美得不行。


张国庆,脸膛黝黑,40多岁,是一个非常憨厚朴实的农民。但他头脑很活泛,思想也比较超前,他是蛟流河乡最会种地的能手。如今他提起自家的玉米,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地说,这都保护性耕作的功效。遇见谁都会唠上一阵子,然而2013年农机局和农机推广站的技术人员动员他实行保护性耕作时,还是有些心存疑虑。他说:“当时推广站的技术人员跟我说,收获时要把玉米秆子啥的直接留到地里,说什么不割秆棵、不刨茬子、不翻地、不打垄,不趟地、不铲地,按宽窄行播种......说这样种是保护性耕作,可以节水增收,养地力。当时我没见到实际效果还真是有点怀疑,心里没什么底,所以为了给领导和推广人员的面子,我还是种了一点点,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今年我把自家承包的80公顷的玉米全保护性耕作了。


  正是铲蹚大忙季节,而万宝镇河南村的大片玉米地却显得静悄悄的,田里看不到半个农民身影。村党支部书记牟玉春笑着解释:“这正是保护性耕作的优势和好处所在——不割秸秆不拿茬子、不翻地不打垄、不铲地不趟地,省时、省工、省力,省机械油料电费,比起传统耕作,平均一公顷节约成本1500多元,咱全村600公顷地保护性耕作,一下子就省出近百万元啊。同时,把农民从繁重的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去打工和搞其它副业,仅此一项全村每年又增收近百万元,加上保护性耕作每公顷增产600多公斤,增收1200多元,咱全村一年净增收总计达近千万元,你看看,这都是保护性耕作带来的好处……”


  从北部半山区到南部平原,从西部沙坨碱地到中部沃野平畴,我市保护性耕作给全市人民带来了别样的田野风光。在这个夏末秋初,共计有15万亩茁壮成长、丰年在望的玉米田,似乎在豪迈宣告:洮南市农业耕种的新时代已经开始,这片大地上正孕育着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五谷丰登之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有的工作,艰苦卓绝但利在长远,注定被历史铭记。洮南4年的深入实践表明,保护性耕作是最有效的农村经济发展工程、最大的农业生态建设工程和最直接的农村劳动力解放工程。


改善生态绿色盎然。洮南市是典型的风沙干旱生态脆弱区,一年两场风,一场风6个月,大风刮走大量肥沃表土的同时,也造成了沙尘天气的发生。传统的精耕细作使大量秸秆被扔弃,或在田里烧掉,既污染环境,又损失了可以利用的肥源。而保护性耕作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土地不再耕翻,既挡风又固土,秸秆也得到了有效利用。据测定,实施保护性耕作,每年每公顷可减少因大风扬尘刮走的地表土近20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风蚀,使洮南沙尘天气得到有效遏制。近年来,洮南保护性耕作与退耕还林还草及防护林工程相结合,土地得到全面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劳动力获得解放。千百年来,繁重的体力劳动始终将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而保护性耕作由于生产环节简化和劳动强度的降低,使得农民除了利用保护性耕作机械进行免耕播种外,就是间苗、灌水、喷除草剂和必要的收获劳动了,可以减少60%的农业劳动量,从而使50%以上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彻底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行保护性耕作后,全市约有5万名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外出务工和从事养殖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致富产业,为加快推进农村的城镇化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抗旱节水建树奇功。一个最显著的成效是,保护性耕作打破坚硬的犁底层,使雨水入渗能力提高5倍至10倍,免收秸秆,变垄作为平作,减少了水分蒸发,全市15万亩耕地实施保护性耕作,每年至少节约灌溉用水70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小型水库的蓄水量。今年,我市个别乡(镇)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伏旱,40多天无有效降雨。传统耕作玉米叶子已黄了半截,而永茂乡保护性耕作玉米不但一片黑绿,且茎粗秆壮,玉米穗也大许多。市农机技术推广中心对保护性耕作地块和传统耕作地块进行了土壤水分检测,土壤含水量分别为8.72%5.35%,增加3.3个百分点;初步测算产量分别为7160公斤/公顷和6430公斤/公顷,增产730公斤/公顷,增幅11.35%。我市是吉林省乃至全国著名的生态脆弱区,干旱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说是风沙干旱区一项切实可行的抗旱节水工程。

  增产增收效益彰显。我市大部土地瘠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1.5%左右。实行保护性耕作,大量作物秸秆和根茬腐烂还田,有效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省农科院连续几年在实行保护性耕作和传统耕作的地块测定土壤有机含量,分别0.926%0.884%,增加了0.042%。也就是说,实行保护性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年至4年内就翻一番,仅此一项就可以增产8%左右。另外,对玉米实行隔垄休闲宽窄行播种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既能改善通风光照条件,使一半的土地得到休闲,又可以增加一成苗,从而提高一成的粮食产量。吉林省正在实施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我市也承担着粮食的增产任务。实施保护性耕作以来,全市玉米普遍增产10%以上,为我市增产粮食近2亿多斤,为农民增收8000万元。保护性耕作已经是洮南土地瘠薄区粮食增产增收的强力支撑。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