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大旱之年显优势  

保护性耕作——大旱之年显优势  

日期: 2009-10-22  来源:

记者 车丹萍


  旱,太旱了!入伏以来,通榆县连续两个月无有效降雨,通榆大地遭遇了继1959年、1991年后的第三次特大干旱。庄稼成片“黄脚”,严重减产,有些地块的作物甚至枯萎绝收。然而,在大旱之年,保护性耕作玉米却表现了独特的抗旱优势。
  记者于8月21日,曾经到向海乡金星村长发社对保护性耕作进行了现场查看和采访。9月10日,又随同吉林省政府胡宝元参事对保护性耕作进行的专题调研,再一次来到金星村长发社。
  保护性耕作:让人惊讶让人喜
  9月10 日上午,记者随胡宝元参事一行在金星村长发社保护性耕作示范区。该社共有73个农户,327口人,耕地面积210公顷。土质多为沙土地,是以种植玉米、杂豆、葵花为主的社。这个社 2006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从当年的一户1公顷,到第二年发展到9户,10公顷。今年是保护性耕作的第四年,玉米播种面积82公顷,其中保护性耕作户50户,保护性耕作玉米面积达到50公顷,分别占全社户数和玉米面积的68%和63%。
  一下车,胡宝元参事和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张新贵,就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记者也感到分外惊讶,历时两个月干旱的玉米,仍然郁郁葱葱。
等在那里的保护性耕作示范户桑永山向胡宝元参事一行和记者介绍说,全社总共才有十来眼井,要浇的地有几百垧,旱了两个月了,各家的庄稼才勉强浇了一遍。老办法种的玉米黄脚的黄脚,黄半截的黄半截,可保护性耕作玉米不但一片黑绿,从下至上几乎没有一片枯黄的叶子,而且茎粗秆壮,比传统种植的玉米高出很大一块,玉米穗也大了许多。
  县农机局的刘永祥局长向我们介绍,桑永山的一垧保护性耕作玉米不仅采用了这几年白城主推的“不割秸杆( 或不刨茬子 )、不翻地、不打垄、不铲地、不趟地”的“ 五不”技术路线,今年还特殊实行了“隔垄休闲宽窄行播种保护性耕作模式”。这时,桑永山接过话茬,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这种隔垄休闲宽窄行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但比前几年的垄邦单行播种又省了近一半工,管理简化了不少,而且每垧地多种了几千株。今年尽管这样干旱,说不定还要比往年多拿产量!”
  随后,记者又看了农民宋守文和刘玉泉相邻的两块地。宋守文的地是从2006年开始实行保护性耕作的,今年虽然也只浇了一遍水,但仍旧植株繁茂,丰收在望。而刘玉泉传统耕作的玉米,差不多每株都要黄上六七片叶子。站在一边的刘玉泉神情沮丧地指着他的庄稼说:“完了,完了,就怪我这脑筋太死性,没用保护性耕作,今年一年又白忙活了!”
  保护性耕作:抗旱原因大揭秘
  看着眼前两种不同种法庄稼,截然不同的长势和表现,胡宝元参事向随行的县农机局人员询问,保护性耕作技术抗旱的原因。还没等刘永祥局长回答,桑永山抢先说道:“我看最关键的就是深松!以前种植玉米年年趟15—20公分,犁底层打不破,下的雨水都白白流走了。而保护性耕作用的是深松铲,深度达到25—30公分,打破了多年的犁底层,下的雨都渗透到土里储存起来,还能不抗旱吗?”胡参事听了,连连点头,说要看看两种种法的根系。不知谁从车上拿来一把斧子,现场抠开了保护性耕作和传统耕作两种玉米的根系,人们惊喜地看到,保护性耕作玉米根系不但粗壮发达,而且扎得深,令在场的人倍感信服。
  站在一旁的刘玉泉接过话茬“深松保水效果好,可我觉得少豁啦土也挺重要。像以前那个种法儿,土里就那点水分,豁啦几次还能剩多少?现在不翻地不打垄,不铲不趟,水都保住了!”
  一直没有吱声的桑海山插进话来“你们说的只是一方面,我看最主要的还是垄邦播种,这么种几年以后,就没垄了,跟南方的平作是一回事儿。咱们原来的垄邦垄台三面跑水,没垄以后,跑水的地方少了,水就留下了!”
  桑永山还没等弟弟把话说完,哈下腰钻到地里,抓了一把腐烂的秸秆走到记者面前说:“你看看,地上全是这玩意儿,像盖了一层被子似的,土里的水跑不出来,肯定抗旱。我这苗出来时就比别人地里的壮实。”
农民们七嘴八舌,说的热火朝天。胡宝元参事感慨地说:“什么叫创新?这就叫创新!什么叫技术革命?这就叫技术革命!”
  保护性耕作:好技术就要大力推广
  记者虽然离开了采访现场,但农民们热切期盼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表情和实实在在的话语,仍然在脑海中久久浮现和回响。
  在回来的路上,市农机站站长金涛给记者介绍,全世界保护性耕作面积已达 30 亿亩,其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应用面积均已超过耕地面积的 70%。我国从 1992 年开始引进保护性耕作,目前面积已达到4298万亩。而且,近日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 — 2015年)》,计划在全国建设600个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工程示范区,建设面积 2000万亩。通过辐射带动,预计到规划期末,全国可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 1.7 亿亩。同时,省里也正在积极谋划保护性耕作补贴,每个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农户都将得到一定的补贴资金。近几年,白城市的保护性耕作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市政府于 2008 年实施了《百万亩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程》,全市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了20多万亩。
  此次采访让记者感到分外振奋。金星村能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由 1 户发展到 49 户,由1垧发展到50垧,可以说基本上开始了从传统耕作向现代化保护性耕作的革命性转变。白城是全国有名的风沙干旱区,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发展保护性耕作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通榆县现在有一个“金星”,不久的将来,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金星”,几年十几年以后,这样的“金星”将遍布全市,星光闪闪。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年大旱之年,保护性耕作造就的那抹灰黄中的碧绿,必将引导我市的抗旱农业走上一条光明的坦途,造福白城,造福人民!



                               摘自《白城日报》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