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省农机专业会议典型经验材料之三

2013年全省农机专业会议典型经验材料之三

日期: 2013-01-22  来源: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

立足高起点 坚持高标准 扎实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快速发展
(双辽市农业机械局)


  双辽属典型干旱半干旱区,土壤瘠薄,风蚀水蚀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沙性土壤约占耕地面积的80%,播种难、出苗难一直困扰粮食生产的发展。针对自然条件的不足,如何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了我局推进农机化工作的热点和焦点。经调查研究,冷静思考,反复论证,形成共识,决定把突破口定位在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上。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我市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新的征程。
  一、总结经验,定位起点
  双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早在2005年就已经开始了试验示范工作。当时曾先后建立了11个示范点,但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原因,主要还是小型、轻型悬挂式免耕播种机的性能、质量无法满足生产要求,播种质量不理想,秸秆覆盖情况下无法有效播种,出苗不整齐,缺苗断条严重,导致农民不认可、不接受。伴随着秸秆全覆盖条件下可顺利播种作业的康达重型免耕播种机的出现,制约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关键设备的解决,我们敏锐地意识到,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核心瓶颈问题已经突破,重新示范推广的时机已经成熟。但面对有过不成功的经历,如何重启,成为我们必须回答、不可回避的问题。重新崛起必须定位在高端机具、高端标准、严格不走样的技术规范,加上扎实细致的指导培训工作,成为了全局上下公认的正确题解。
  二、精心组织,强化领导
  为确保重新启动工作能够取得预期效果,细致谋划、精心组织、有序推进,成为了系统上下必须坚决执行的工作原则。基此,我们着重做了以下5个方面工作:
  一是成立工作组织。组织协调组,负责业务主管部门、乡镇街道场办、机具生产企业等方面的工作协调;技术指导组,负责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耕作栽培技术、规范标准指导、宣传培训总结等工作;推广服务组,负责农户田间作业技术指导和机具使用保养等具体工作。做到示范区域农户培训不留死角、指导到田不漏地块、推广队伍不落一级,参与服务不落一人,作业跟踪不丢一天,全天候、全方位、全时段、全过程保障工作有人干、技术有人教、质量有人看(kān)、标准有人查、服务有人管,形成了上至政府、部门,下至乡镇、村屯、农户的无缝覆盖服务。
  二是强化技术培训。技术核心、技术要领、技术模式、技术标准、配套机具、作业时机的正确掌握,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成败,影响到扩大推广的进程和规模,为此,我们不走样、不漏项、不漏人地进行了全方位、全领域培训。市农机推广站在时时取得省级相关专家的技术指导基础上,依托“阳光工程”、现场会、科技下乡、工作检查及专项办班等平台,广泛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专题培训工作。通过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等形式,让农户与基层干部了解、认识、接受并切实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好处,以及耕作模式、作业方式、技术标准、质量规范、作业机具、使用保养、增效节本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仅去年一年内,市推广站开展保护性耕作专题培训就达10期,培训农民1000余人次,发放培训资料2000余份。另外,还3次邀请保护性耕作机具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屯户、田间地头,开展有针对性技术培训与指导,回答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解除农民的担心和顾虑,并两次邀请到了省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现场指导,回答农民咨询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提高其理性和感性认知水平。
  三是树立引领典型。在重启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进工作伊始,我们就有计划地培育示范引领典型。借助省级农机化推广补助专项资金项目的支撑,我们先后在卧虎、双山、那木等7个乡镇设立了16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引领典型,兼备了合作社、农机大户、整屯整村等不同类型。我们还自筹资金购买了8台康达牵引式重型秸秆全覆盖纯免耕播种机,投放到卧虎、向阳、那木等认识高、潜力大的农机大户与合作社中。在此基础上,协调政府,协调乡镇、村屯,组织参观学习,现场交流咨询,让先行者用切身体会、感受和田间实例说服后来者。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培训、学习和现场观摩,有效激发了技术空白区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更多农民和各级干部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更明显加快了我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拓展步伐。
  四是政策倾斜扶持。由于我们重新起步定位在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设备,因此形成的效果远远超预想,进而引发了众多农户的争相抢用、抢购康达牌重型纯免耕播种机。为进一步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面积,我们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出台了两项倾斜扶持政策,第一个是购置重型纯免耕播种机的农户,在购机补贴办理中给予最高优先权和补贴资金的绝对保证;第二个是对示范点的农机大户、合作组织在享受购机补贴基础上,再利用省级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资金,给予一定的购机累加补贴。仅这两项倾斜政策,2012年一年就拉动全市新增康达牌重型纯免耕播种机超过150台,完成高标准、规范化的以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为标志的保护性耕作作业面积超过20万亩。
  五是政府强化推动。早在2009年,市政府就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命名为双辽市沃土肥田工程。2010年,在高标准保护性耕作技术取得重大成功之后,市委、市政府更是充分认识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解决双辽玉米生产稳步增产的唯一途径,并于2011年,专门成立了市政府保护性耕作推进工作组,涉农部门全部参与,农机局牵头,财政、农业局全力配合支持。要求各乡(镇、场)村主要领导,必须全部建立技术示范点,并作为粮食增产的主要技术在当地推进。先行开展试验示范工作的乡(镇)要巩固好,加快面积扩大,没有开展示范推广的乡(镇)必须组织农民、村干部去现场参观学习,一年不得少于3次,两年内全市不留死角,到2013年,全市所有村屯必须保证全面开花,乡镇考核列入主要硬性指标。政府的强力推动,不但给农机部门减轻了工作压力,更有效加快了我市保护性耕作发展的进程。
  三、务实工作,保证成效
  我们在充分分析总结前几年不成功的经验教训中,理出了一个清晰的共识,那就是技术必须规范,机具必须高端,标准绝不能走样,工作必须凿实。双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必须以秸秆全覆盖、春季绝不可动土为核心技术标准。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同企业、农民,反复验证小型、大型,轻型、重型,牵引、悬挂等不同品牌、不同结构、不同功能、不同厂家的产品,得出结论,要想满足技术标准,要想保证通过性,要想保证播种质量,要想保证高出苗率,一句话,要想让农民真正做到心悦诚服地接受,就必须选择牵引、重型、高播种精度的纯免耕播种机作业。
  传统种地方式农民已根深蒂固,要改变极其困难。农民不认识、不理解、不认可、不配合是正常的。我们示范点的农民就曾不屑一顾地说“种地哪有不割秸秆、不灭茬、不打垄的,用免耕机种地纯属扯淡”,甚至还有“两口子”因用免耕法种地产生分歧闹离婚的,可谓不相信保护性耕作技术到了极限。但从苗出来粮到家,再到算支出,数钞票,农民折服了、赞叹了、接受了、颂扬了,也成了不胫而走的双辽农民种地新鲜事。苗齐苗壮,不用补苗、不用毁种,出苗率95%以上,少支出、少挨累、少操心、多打粮、多赚钱,更让农民和一些干部不再担心、不再怀疑了,真正开始认可了,并从内心接受了这种以前绝不敢想象的种地法。正是由于我们的不厌其烦、苦口婆心、风吹日晒和饥饱流汗,才换来了从免费作业“没人理”到今天的有偿服务“排长队”,前后品尝了“攻坚克难示范起步,探索提高巩固基础、渐入佳境蓬勃发展”各种酸咸苦辣甜的滋味。
  2010年我们正式从8台免费提供作业的牵引式、重型、高端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机示范推广、作业500公顷开始,到 2011年全市免耕播种机就发展到34台,作业面积2100公顷,再到 2012年猛增到184台,作业面积超过20万亩,短短三年就开创出了双辽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民自我发展的全新纪元。
  目前,我市已经培育出了整乡、整村和整屯三级规模的示范样板,并扶持发展了“公司+合作社+农户”、代耕服务和“以粮代租”承包经营三种作业服务形式。建设形成的保护性耕作示范田土壤耕层含水率明显提高,土壤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年不见的蚯蚓大量出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贫瘠的土地已经变成了肥沃的农田,田中土壤完全可拿到家里当上等的花土。整个农村,春季扬尘明显减少,秸秆焚烧不再流行,春旱种地不再犯难,技术推广不再央求,农民增收节支、粮食产量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均有了新途径和保障。
  应该说,我市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仅仅结束了“温饱”阶段,走向“小康”还任重道远。但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高标准、高装备、高水平的道路走下去,双辽的贫瘠、风沙一定会在双辽农机人的手里一去不复返。
                                     2013年1月 19日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